-
蓬萊新韻
臺灣當代新編崑劇特展
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王國維《宋元戲曲史》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部崑劇史,也可以說「一代有一代之新戲」,經典明清傳奇,是當時時尚新作;清代中葉以後,崑班因應市場,新編小本戲、燈彩戲,花樣百出;而一九五〇年代,浙江崑劇團《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被認為是中國崑劇的轉機,此後成立的崑劇團,也紛紛編演新戲,適應新的氣象。
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遷臺的曲友在臺曲會,因兩岸隔絕,中國新編崑劇熱潮,並未對臺灣崑曲產生影響。一九九二年,上海崑劇團以第一個來臺演出的戲曲劇團,帶來經典折子戲,兩岸文化交流漸趨頻繁。到了一九九七年,國光劇團請來上海崑劇團當家名旦華文漪,與臺灣小生高蕙蘭合演的《釵頭鳳》,是當代臺灣首次演出新編崑劇,然而真正屬於臺灣的創作,是二〇〇四年曾永義教授首部新編崑劇《梁祝》,同年,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集兩岸之力,首演於臺北國家劇院,在世界掀起熱潮。此後,臺灣新編崑曲可謂各領風騷,有二分之一Q創意小劇場、蘭庭崑劇團古典新時尚、建國工程的兩岸合作,而崑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教授新編崑劇《范蠡與西施》,也於二〇一三由臺灣崑劇團、浙江崑劇團攜手合演,崑劇美學,在臺灣演繹出多種樣貌。
本期特展,紀錄臺灣新編崑劇創作與演出的歷史,搭配崑曲博物館典藏文物,以及銘傳大學許美玲教授新編崑劇油畫,在不同的故事與美學之間,引導您走進臺灣崑曲的創意世界。
《蓬萊新韻》特展會場照片。(莊梓忻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