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家倫小行星
小行星的故事
莊梓忻 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助理羅家倫小行星銘版。(中央大學天文所提供)
羅家倫小行星(Luojialun)由中央大學鹿林山天文台於2006年4月1日發現, 2017年向國際天文聯合學會(IUA)提出命名申請,2018年正式定名羅家倫(Luojialun),並於隔年(2019)五四運動100週年前夕,藉舉辦羅家倫與五四運動研討會場合公開發表,以紀念這位創造校史「黃金十年」(1932-1941)的前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1897-1969)。羅家倫在北大求學時期,受到杜威實驗主義的影響,同時因受教於胡適、陳獨秀等師長,結識傅斯年、顧頡剛等至交,奠定他的思想基礎,並以實際行動參與五四運動,撰寫宣言,闡述運動,和熱血的時代青年,藉自由主義之思想、揮動「民族自決」之大旗,掙脫傳統束縛,爭取個體心靈自由。此外,他追隨胡適、陳獨秀及蔡元培等人,與朋友們共創《新潮》雜誌,提倡白話文,推動新文學,以北大師生為主體推進思想,探討傳統禮教,啟迪民智、改善教育。羅家倫是編輯兼主要撰稿人,為後世留下許多精彩詩文。
多元的學習與廣博的知識,開啟他主事高等教育的契機。1926年,羅家倫結束留學返國,同年受聘於東南大學歷史系教授,這是羅家倫與中大的結緣之始。東南大學校風相對守成,在學潮頻起的環境下,扮演東南文化重鎮的角色。當羅家倫在北大期間手握五四運動之大旗,以街頭為學校,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之際,東南大學則在南京專注重研究與教學,一群教授創辦雜誌《學衡》,反對新文化運動,企圖融裁古今,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羅家倫很快擔任清華大學校長、中央政治學校教務長;在九一八事變後、各地學潮四起之下接任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曾先後留學美、英、德、法等學府,他認為大學是一作為「為國家培養人材」、「體現民族精神」的場域,故就任中央大學校長時,羅家倫希望青年應當肩負建立與延續民族文化的使命,在原有的中大校訓「誠樸」後加了「雄偉」二字,勉勵師生須有強健體魄與思想,以民族文化命運為己任。同時,羅家倫了解大學校園兩個舉足輕重的關鍵,首先是硬體,即圖書館及實驗室必須增設;其次是軟體配置,他認為教師的聘任是大學發展的關鍵。再者,羅家倫進行系所整併、行政人員改組等措施,在校園環境及學風整備上加大管理力道,要學生推行新生活運動,讓中大能夠迅速發展。
羅家倫接任中央大學校長時,不僅要面對北大身分不被學生認同一事,也受到校友會的多方質疑,更要面臨來自日本的壓力。當時政情,正處對日抗戰的動盪時期,而關鍵的七七事變爆發後,羅校長知道,中國與日本情事勢必更加緊張,為確保教學活動得以繼續,於1937年8月開始著手遷校至重慶沙坪壩。遷校一事,當年曾遭受許多非議,但其未來的發展卻讓教育界刮目相看。中央大學就在羅家倫的帶領之下,不僅保留了學校的完整性,更「化危機為轉機」縱身一躍成為戰時中國著名學府。
羅家倫在中大給學生的演說結集成《新人生觀》一書,傳承其意志,影響非常深遠。在辭退中央大學校長一職後,奉命考察滇緬及西北等地;1947年更奉派印度擔任大使。來台後,長期任職黨史會及國史館,在民國史料的整理上貢獻卓著,也曾任中華民國筆會會長,為國家在世界各地進行柔性外交。
羅家倫,他不僅是教育家、歷史學家、作家,更是一場學生運動的代名詞、一位思想啟蒙先驅。1969年12月病逝台北。
校長周景揚頒贈「羅家倫小行星」銘版給其次女羅久華女士。
參考書目:
羅久芳,《我的父親羅家倫》,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李瑞騰、莊宜文編,《羅家倫與五四運動─史料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19。
李瑞騰、莊宜文編,《羅家倫與五四運動─論述篇》,中壢:國立中央大學,2019。蕭勝文,〈羅家倫與中央大學發展之研究(1932-1941)〉,《台灣師範大學歷史所研究論文》,台北:台師大,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