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的想法和作法
李瑞騰 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一、前言
人文研究中心最初構想為促進文學院內部教師學術交流的院級中心,90學年度末已在院務會議通過原則性設立的提議。93學年度,校方積極籌備校級人文研究中心。96年4月17日,獲教育部核可正式成立,定位為國際/校際學術推動、人才拔擢與延攬為主的研究機構。
目前除基本事務(講座、研討會等)外,我們將中心工作拉回校園,舉辦以人文為中心的跨系所活動;另一方面也協助出版,除文學院期刊的相關行政,全校性出版事務,如校史之《中大與民國》、校友之「余紀忠講座」成果彙編等。此外,將和其他單位合作,協助學校導入「人文關懷」於校務發展中,營造人文空間,擴大關懷向度,同為本校發展成「深具人文關懷的一流大學」而努力。
我們將人文關懷視為人文精神的實踐,其內涵如下:
二、人文精神及其實踐
1.中大人文傳統:
美國哈佛大學白璧德教授倡導新人文主義,主張要從人本身內在發現、認識完整的人,也就是重視的是人與文化間的關係;其教育思想重在個人文化能力的發掘與培養。經由人文教育的薰陶,具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孕育出一種對人與社會關懷的生活態度,以及培養對人際溝通、思考批判、藝術賞析、文化比較、適應變遷、自我反省等能力。上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新人文主義大師白璧德的中國學生吳宓、梅光迪、胡先驌等將新人文主義引入中國,於中大前身東南大學創辦《學衡》雜誌(1922),故新人文主義的思想可視為中大人文傳統的一部份。
2.大學教育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種思想,主張人類的一切作為都應基於人之所以為人的本性、尊嚴、價值與理想等等。大學的人文精神展現在治校理念及一切校務發展的施行與作為上,其人文精神教育不只在人文系所及通識教育,理工生醫等科學領域也應建立科學的人文精神。不論教學或研究,人文精神都是核心課題,是價值之所在。
3.人文空間之營造:
因之,校園人文空間確有營造與詮釋之必要,除傳遞精神與訊息,優遊其間的體驗與感受更是重要。我們將導入「文化資產」觀念,讓校園空間連結校史,發現並敘說具歷史或美感的景點,讓師生生活在美善的人文氛圍中,培植人文素養,學習尊重與包容,以慈悲心、平等心關懷弱勢及少數。
4.人文關懷向度之擴大:
本諸人文精神,主體的自我建構,最重要的是人文素養和能力的不斷提昇,其間必有人際之間的溝通互動,必有社會參與,那正是一種人文關懷,一種人間實踐,我們將跨越大學門牆,以人文的方式去關懷社區;並且了解校內理工院系的科研,賦予人文意涵。
三、計畫之執行策略與作法
我們希望以人文為中心和科學進行對話,從良善的對話空間之營造,到科研的人文主義之提倡;也希望讓青年學子對於所處的生活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安排參與校園與社區關懷計畫,從田野調查、訪談過程中對於週遭環境的文史、地理有進一步的理解,進而產生認同。更重要的,我們將在校園導入文化資產觀念,結合地方創生的思維,發現新的價值,茲略述未來三年本校校園文化資產的開發計畫:
1.銘刻與記憶
立石刻記或建物壁上的紀念牌匾,每一個銘刻都敘說故事。本校校園之碑記等依種類分為建物落成(如行政大樓、舊圖、工程一館等)、館舍題名(如文學院、鴻經館等)、景觀說明(如中大湖涼亭、百花川刻石、中大門誌、友好的櫻、百花川文學步道等)。我們將精選碑記銘文,以照片搭配文字說明,召喚師生對中大的記憶。
2.小行星的故事
由本校鹿林天文台發現且命名的小行星有百餘顆,依名稱可分為:人名(劉兆漢、羅家倫、鍾理和、林書豪、蘇東坡、戴運軌、林啟生等)、地名(桃園、中壢、三亞、海口、洛陽等)、組織機構(中大、雲門、慈濟、天文台等)、自然景觀(玉山、合歡山、雪霸等)等類。我們將與本校天文所、鹿林天文台合作,介紹由鹿林天文台發現且由中大命名的小行星,敘說命名的故事,進行人間與天上的對話。
3.百花川的故事
在進行校園文化形塑的過程中,屬於水文景觀的百花川,應該是校園文化的活水源頭。貫穿中大的百花川實為石門大圳過嶺支渠的再分流(內厝子分渠),利用這條水路,探其源,並敘寫兩岸的景觀故事,帶領師生進入校園與校史世界。本計畫也將結合教學及其他校園活動。
4.大師的椅子
出自天文所教授葉永烜構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可以看得更高,坐在大師的座椅上,你可以想得更遠。」目前校內大師座椅49張,包含諾貝爾得獎主(楊振寧、李政道等)及各領域有傑出表現人物(蔡元培、李新民、狄培理等)。我們將介紹大師座椅,以照片搭配說明文字或座椅揭牌的新聞紀錄,了解大師的事蹟,引發師生在學術上有更多的想像與發揮。
5.中大湖書寫計畫
中大湖從早期以「玄武」為名,到今之湖名,見證本校發展。我們將徵求中大湖的詩文,描繪美景,並試探其變遷,呈現中大人的校園情感。
6.描繪校園植物
校園內有多樣化的植物、花草,甚至有人氣樹種,總務處已將這些樹種、花草資料建置在網頁上,將透過徵文比賽,讓師生對校園的一草一木產生更多的共鳴。
四、結語
這些計畫的執行能否在中大校園形成一場人文的振興運動,我們是有一些期待,誠盼中大人用熱情來關心我們俯仰其間的校園,我們歡迎合作,也期盼提供高見,讓我們集思廣益,以更大的信心開展我們應有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