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視大時代的苦難
《羅家倫精選集》新書發表會
張力云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羅家倫精選集》新書發表會合影(鄧曉婷攝)
2021年3月16日上午,由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中大出版中心及中文系共同主辦的《羅家倫精選集》新書發表會,於文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行。此次發表會雖然由於疫情,無法如期在國際書展舉行,但本校教發中心設有現場直播,可以讓更多學生與師友一同參與此活動。發表會當日,會議廳座無虛席,十分熱鬧。
《羅家倫精選集》的編選工作,由李瑞騰教授負責新詩卷,莊宜文、孫致文教授負責散文卷,卓清芬、李宜學教授則負責舊詩卷。他們都出席了新書發表會。此外,周景揚校長、中研院羅久蓉研究員、中文系劉德明主任及眾多文學院教師,也都參與了這次活動。
文學史忽略的人物
發表會上,周景揚校長首先為我們介紹羅家倫的生平事蹟,羅校長在北大時期參加學生愛國運動,身為學生領袖,與傅斯年一起主辦《新潮雜誌》,對當時有重要的啟發。大學畢業遊學美歐,先後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深造,接著遊歷歐洲倫敦大學、柏林大學、巴黎大學,在四大國五名校研讀六年,除了增廣見聞、擴展視野外,也與他後來著重於研究歷史及哲學有重要的關係。任中央大學校長時,也因為責任感及洞燭機先的判斷力,遷校到重慶沙坪霸,使中央大學成為當時最完整的大學。在他的作品中,也將此段學校抗戰時期的遷校過程用輕鬆的方式寫出,隱去其中的沉重情感,令人讀之動容。
羅校長的姪女羅久蓉研究員認為羅家倫除了文筆優異外,更有著豐厚的歷史感,史學的素養非常好,因此寫作都是文學與史事融合在一起,這在現代文學史上是少見的,但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羅家倫卻是被忽略的人物,羅女士認為:「也就是因為他被忽略,無論是他的詩歌與散文,都散發一種特殊的魅力,不僅可以感受到深刻的感情,從中也見證一個血淚交織的現代史」,她認為世人都說梁啟超筆鋒常帶感情,羅家倫更是如此,他以積極的態度與豐沛的感情,來面對大時代的苦難,從他寫作的時代至今,經過了多少的動盪,再重讀他的詩文,可以看到他以歷史眾生的角色來面對時代的變化。
《羅家倫精選輯.舊詩卷》
李宜學教授先針對舊詩卷作說明。對於羅家倫,李老師認為大眾對他的認識多停留在新文學運動與《新人生觀》,直到真正開啟編選工作之後,他發現羅家倫先生的舊詩作品非常豐富,有一千三百多首,份量相當可觀。這麼一個新文學形象如此鮮明的五四健將,卻有這麼豐富的古典詩作,非常有研究之價值。至於書名定為「舊詩」,亦是開會討論有所斟酌後的結論,除了與《新詩卷》有所區隔外,主要是由於羅先生自己的文章當中《心影遊蹤集》序中以「舊詩」稱之。羅先生致力於創作各種情調之七絕,抒發的情感包括紀遊(如〈黔東途中寄維楨,時在征車兩度遇險後〉、〈五雲峰小憩〉等),抒發其壯遊之見聞;亦有感事書懷類(〈莫干山感事〉、〈述懷〉等作品),將生命之奮鬥抒發於其中;更有大量描寫親情之作品,對象主要是父親、妻子與女兒,情感深厚而真摯。
卓清芬教授則告訴我們,羅家倫先生的生命歷程多以詩來呈現,而羅先生的生命軌跡與人格特質,多以理性的論述為其主調,因此《舊詩卷》的書名引用〈述懷〉之「熱鬧場中冷靜人,憂老心切語偏真」作為副標題。但羅先生在情感的表達上,由於題材與描寫情感的多樣性,選錄時,著重要呈現出羅家倫先生的生命軌跡,也從中看到其古典詩觀的建構,是一種不用典不雕琢而「豪興來時句有神」、「醉蘸濃墨寫天真」;除此之外,因為羅家倫對中央大學用情頗深,所以也選刊不少他為中大寫的作品,盼能發揚中大精神。
《羅家倫精選輯.散文卷》
莊宜文教授提到,在編選過程當中,可以看到他作品非常豐富,且由於對於歷史有很深的關注,也造就了他作品的歷史價值。早期的羅家倫形象趨向於憤青,直到中期以後筆調才趨於平和。他筆下的人物描寫猶如民國人物誌,師友蔡元培、魯迅、傅斯年等,在他的作品中形象鮮明。羅家倫除了想要對時代有所貢獻外,也很嚮往有靈魂伴侶相伴,從其散文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與張維楨的愛情之熱烈與溫柔。除了愛情外,他同時也是個很負責任的校長,在抗戰時期,能夠如此有魄力的決定一校之存亡,且教職員都相信他的決定並且配合,精神可佩。遷校一事如此之大,其中的辛勞不言而喻,但羅先生的女兒羅久芳則說,父親的辛苦都不流於文字,他不懼危險的在防空洞外巡視,住碉堡的不便等,這都並非他作品所要表達的核心,對於時代的悲憫與感受才是主調。
孫致文教授則告訴我們,他在編選過程中,試圖找一條貫串羅家倫作品的核心,最後覺得應該是「說真話」,羅家倫說過:「我是個人,必須說人話」,故他在作品中都不畏於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反對用制度來衡量學習,反對用先秦的書來學道德,這樣的主張也反映在其對文學的態度上。羅家倫認為,作品應該是真實的、是動的、是創造的。孫老師說,即使羅家倫不懂戲劇,但他卻了解,中國的戲劇如果太強調格式與固定的表演工法,沒有辦法表現真實的生活,而要有這樣深刻的體會,必須有深厚的文化修養才能達到。除了情感的表達需要真誠外,他也有著深厚文化教養的主張,他看重基本訓練,但不能把典籍當作唯一的真理。可以說,羅家倫先生開創新文化的基本方針,特別需要發揚,而他這些前瞻的、具開創性的思想,也很適合現代人,特別是對羅家倫不熟悉、對五四存有偏見的人去了解。
《羅家倫精選輯.新詩卷》
李瑞騰教授強調,作為一位台灣現代詩的研究者,他強調詩歌的傳統是在主客觀條件的交互作用下發展的,將這過程表現出來,是很重要的。因此,他在編選的過程中,將羅家倫先生的作品對照中文現代詩歌演變的歷程,包括新青年第一批新詩,胡適的《嘗試集》等,可以看到羅先生的詩,呈現對自然、人生的審美、對社會底層的悲憫。他的詩作中,最重要的精神是自由,對自由的渴望形成了一種信念。李瑞騰教授認為,對年輕人來說,羅家倫或許只是一個歷史人物,但光是《新人生觀》一書,就足以使之永垂不朽,羅家倫一生是音樂、藝術、文學集於一身,羅家倫平生節儉,對於教育事業付出良多。他收藏了非常多的字畫,在生前告知女兒,這些畫要送到最合適的地方,他拍賣所得都捐到了他熱愛的校園上。對中大來說,羅家倫校長是我們的文化資產,羅家倫是中大校園的文化資產。
四位老師運用各自的專業與特長,對羅家倫的作品進行仔細的修編。在編選過程中,也都對於羅家倫是個怎麼樣的人,以及是用一種什麼樣的凝聚力量蘊藏於其文字中,都深有體會。不只是心得分享的老師,在場的諸位師友也都深受這位視野寬闊的一校之長作品中深厚的文化修養,以及豐富、多層次且真實情感所感動。在發表會的最後,李瑞騰老師允諾,羅家倫就如同一個巨大的礦場,我們將繼續努力,努力收集羅家倫的文物、資料等;之後也會建立網站,讓羅家倫的一生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