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與實踐的省思
專訪社會責任辦公室孫煒主任
林佳樺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孫煒主任攝於社會責任辦公室外(林佳樺攝)
中央大學為於2017年8月成立「社會責任辦公室」,同時設置「社會責任推動委員會」,由周景揚校長親任主委,投入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實踐計畫。
施行概念與前期溝通
社會責任辦公室主任孫煒教授受訪時,首先提到本校在推動計畫時,秉持著兩項核心概念:其一為運用大學所生產的知識,提供社會專業的諮詢與服務;其二,透過計畫的實行,讓校園內的師生一同走進社會,親身瞭解實際工作內容。
目前中大在桃園市十三區,已為其中八區開設服務,包含地處偏鄉的復興區,關懷原住民的生活,並針對其生活環境考量規劃;未來也將承繼經驗,拓展更加多元的在地服務。
孫主任也談及推行計畫初期的難點:校內團隊縱有共識,但真正與當地區長、鄉里代表,甚至是企業主、公益團體接觸時,大部分對於中大USR的服務都感到陌生與困惑,是常見的情形;而另一方面,校內師生對於學術、教學仍有既定的觀念存在,對於走出校園需要一段適應期。
完善的校務治理
計畫是否能順利進行,孫主任認為在良好的溝通與合作之外,也歸功於中大在USR初期為有效推展各項事宜,已設計出良好的運作制度。
首先是「跨領域社會參與學程」的規劃,以通識課程建立學生從跨領域知識到在地實踐的學習,並與課程教師共同進入場域,進行實際狀況的了解。
其次,在課程之下,另外增設「微課程」,鼓勵學生自我精進,包含課程內容的發想、規劃等,由教師引導學習。
再來,則是將「認識桃園在地社會」的相關課程列為中央大學新生的必修課,並由社會責任辦公室提供「桃園學」的專業教學輔助,使學生能從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種面向,加深對桃園的基礎認識,從而發現不同的議題,尋求校園通往社會的連結。
善盡社會責任在桃園:桃海三生
USR第一期透過課程設計,確立師生進行實地查訪的合作模式,並積極展開在地探索,使中央大學在第二期爭取到五件執行計畫,乃全國首屈一指。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桃海三生:型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永續共生」,其施行的三大重點為:生態、生活、生產。
在生態環境方面,由本校地科院大氣系主導,並前往泰國清邁跨國交流,思考針對桃園在地更全面的生態應對之策;在生活層面,正視海洋客家文化的存續問題,進行系統化的保存、紀錄,例如觀音、新屋沿海一帶地區,社區面臨嚴重高齡化,環境及生活聚落也因開發受到威脅,由團隊查訪、剪輯紀錄片,並為居民提供協助;生產則透過組織成立「影響力創業家實驗室」,深入當地提出管理實務問題,設計社會企業型態的商業模式,並要求與實際市場接軌,積累地區創新能量。
成為「永續發展」的新興力量
孫主任提到,在各項計畫的推動之後,發現純以「社會責任辦公室」由大學中心向外施力,仍有其侷限性。
未來,高等教育機構將成為連接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地方民眾的大型平台,用以協助地區乃至全國「永續發展」的新興力量,著眼其發展,辦公室將轉型為「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並以四個方向,重新定位中央大學於永續發展上的實際成效,及後續所要拓展的服務內容。
其一為「研究發展」,梳理校內各學院對於該領域之研究情形,藉此歸納出當前的成果與有待加強之處。
其二為「教學」,結合永續發展的實施要點,由開設課程的教師們進行評估,在統合資料後便能加強校內課程尚待周全之處。
其三,強調中央大學與桃園的在地連結,以期達到「永續校園」的目標,加深與居民的互動,並關注節能減碳、公安公害,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
最後是「價值倡意與社會服務」,不僅是經由教學向學生傳達「永續」的價值,也要向民眾推展其重要性,一同維護在地珍貴的自然生態、人文特色,進一步完善社會服務工作。
在社會實踐的道路上
從專注於高等教育、知識生產的大學,運用各項研究專業,逐步成為社會責任的實踐者,孫主任認為,這是必經之路,亦是正道。
社會責任背後所涉及的是全國甚至全世界所關心的「永續發展」問題,無論是校內的師生、校外的民眾,以及桃園之外的各個縣市居民,都身在台灣這塊土地上,面臨不同的困境與許多有待解決的課題,而在地的大學,責任也將日益重要。
從教育出發,懷抱人文關懷之心,「永續發展暨社會責任辦公室」以足跡描繪在地面貌,以行動留存桃園文化,以服務實現大學核心價值,未來也將長久、堅定於永續發展之道,持續為社會作出貢獻。
2020桃園USR聯盟「創新與傳承」工作坊合照(中央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提供)
2018與2019年度國立中央大學大學社會責任年度報告(梁俊輝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