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川文學步道
高潤清 中央大學學務處生輔組行政專員百花川文學步道竣工刻石紀念(鄧曉婷攝)
中大「百花川文學步道」竣工啓用已逾朞年,其間步道上已舉辦多次户外活動。此新穎步道沿百花川圳溝橫貫校園,於舊圖分界為南北兩區,南段緊臨學生宿舍與宵夜街及後門中央路,形勢上較北段多了誘惑,然卻少有人氣佇候,顯得寧謐而別具詩意。
昔時古意盎然的松林木棧道,歷經風霜磨損斑駁,考量師生與遊客安全,重新修葺,而於中段保留原木設計,頗有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之意。行於南段步道上鑲崁着五塊黑色大理石,雋刻大陸時期校友,聶華苓、潘人木、師範(施魯生)、燕然(王聿均)、孟瑤(揚宗珍)等五人作品,頗有緬懷先進的積極意義。
行於步道讀燕然《霧淞集》碑文:「生命的意義乃在追求成熟的過程,歷經無數次蛻變,不到死亡為止,這個過程乃充滿了悲劇的莊嚴,響起鏗鏘的命運叩門之聲。」似乎道盡中大建校與國家命運一體的見證,尤其那一段風雨波濤遷徙史,訴說多難興邦的記憶。透過撰寫記錄着大陸時期師生共同命運,它帶給無數中大人史詩般的記憶與光榮使命。如同孟瑤《忠烈傳》所言:「讀史每每增我無限感慨,無窮信心,它多像一顆百年老樹,那怕被雷電燬去一半,一遇春天,它又生意盎然,樹影婆娑。」中大不也如此嗎!創校於憂患時代,經歷狼煙洗禮,最終遷建復校於中壢,百年老校,可謂歷久彌新。
行於北段面對朱銘太極銅雕與小木屋鬆餅屋的加持,成為遊客與師生休憩的重要景點。為了闡述在台復校歷史,同樣在步道上鑲崁臺灣時期五位校友作品,計有吳明益、葉怡蘭、李欣倫、陳雪、朱學恆等,然北段碑文則展現出不同筆觸,有着獨特人文思維的吟詠,正如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宗旨,讓中大學風有意想不到創新而嶄露頭角。
如同吳明益《迷蝶誌》:「當蝶蛻蛹而出,抓著被拋棄的舊軀爬到一個等待的角度時,時間對無法飛行的他們來說,是一株凝定的琥珀。」這雋永的註解,讓校園充滿了自由與和諧及包容的人文底蘊。坐於石板欣賞藍天綠茵、松林飛鳥,聽鐘聲流水、笑語蟬鳴,此等禪境總讓人流連忘返。無論陰晴圓缺,行於步道總是愜意舒適,正如腳下碑文所記:「一如我在茶裡所逐漸悟出的人生哲學:『濃不如淡、多不如少、熱不如冷、高不如低、重不如輕、快不如慢、繁不如簡」……惟顧,有滋有味有悅有樂,無入不自得。』」(葉怡蘭《紅茶經》)
人生不過數十寒暑,天下事無從預知,讀古今中外名諺,總讓人思悠悠,文學步道的足印不知幾千萬回,可否低頭一讀而生氣韻。天地無極廣袤,唯有停下腳步吟詠,方是快意恬淡,下回再訪,甭急來去,一杯咖啡,一盅茶飲,悠遊松蔭下,且聽百花川汩潺而去,生命的美好就在當下。
民國109年7月30日
百花川文學步道上鑲嵌校友陳雪作品的黑色石板(鄧曉婷攝)
百花川文學步道上鑲嵌校友孟瑤作品的黑色石板(鄧曉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