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四期 DNA交響曲(The symphony of DNA)、坐雲飛想(Ride on the cloud and fly into imagination)
  • DNA交響曲(The symphony of DNA)、坐雲飛想(Ride on the cloud and fly into imagination)

    公共藝術
    鄭雯芳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 梁俊輝 本刊編輯

    1. DNA交響曲(The symphony of DNA

     

    位於科學五館前的公共藝術DNA交響曲〉(鄧曉婷攝)

     

     

    作者簡介

     

    楊奉琛(1955-2015),著名雕塑家楊英風(1926-1997)之子,受父親影響投入雕塑界,從而開創出有別於父親的自我風格。楊奉琛雕塑創作的取材非常多元,除傳統雕塑常使用的木頭石頭外,亦使用金屬、銅、不銹鋼、光等,且在光效與雷射的應用上很有成就,多次受到台灣燈會的邀請設計主燈,並榮獲數次設計首獎。對楊奉琛而言,雕塑創作貴在回到「原點」,唯有最單純的事物才能把重點敘述得簡單明了白,「雕」即去除不必要的複雜,「塑」即積累下要的物品,如此一減一增,方能成就作品的和諧。

     

     

    作品解說

     

    科學五館前廣場草坪,佇立著一虛實交替、相纏而上的不鏽鋼雙螺旋體,從各角度觀賞,都可感受到它的律動性及光線變化豐富的視覺效果。知名雕塑家楊奉琛以DNA結構為設計發想,運用不銹鋼打造出〈DNA交響曲〉,象徵科學五館的使用者(即生命科學系師生)的研究趨向。

     

    DNA交響曲〉設置於民國94年,視覺效果之豐富,如交響曲所譜出的生命樂章,經由各種音階、音律交織而成,流暢而美好。整體極具律動感,表面亦隨光線轉換而變化,日光照耀時產生炫目反射,鑲嵌於底部的投射燈,則於夜晚時開啟幻彩雷射燈效,轉映生命之觀想猶如霓虹夢幻的意境。[1]

     

     

    夜晚色彩繽紛的DNA交響曲〉藝文中心提供

     

    DNA交響曲〉銘牌(鄧曉婷攝)

     

     

    2. 坐雲飛想(Ride on the cloud and fly into imagination

     

    〈坐雲飛想〉置於中大會館前(鄧曉婷攝)

     

     

    作者簡介

     

    張乃文(1966-),常年致力於雕塑藝術,對媒材使用與感官刺激極為注重,作品常融合東西方宗教元素,尤其從中國佛教經典與圖像中獲得靈感而開創的一系列神佛妖魔之雕塑,風靡一時。其創作從不循規蹈矩,對於世俗所謂信仰、潮流、邏輯等,大多是採取一種反叛的態度,從而使其作品存有著不確定性,給予觀者各種神秘未知、超自然乃至離經叛道的感受。張乃文對世俗認可的事物,總是把持著疑問,而這般「不確定性」也普遍存在於他的作品中,究竟世事是否有定理?究竟信仰是否為真理?結合這份疑惑所創造的雕塑,引領觀者進入另一道人生觀。

     

     

    作品解說

     

    設置於民國98年的〈坐雲飛想〉位於中大會館正門前,佐以書法名家黃農(1945-)的墨寶「中大會館」四字,由雕塑家張乃文設計,融合東方文化意象,以白雲浮雕,結合金屬、大理石的立體雕塑,增添禪意與超現實之想像趣味。

     

    〈坐雲飛想〉分別以雲朵座椅、左與右側浮雕裝飾、松果雕塑四部件組成。停駐於雲端的松果,形象猶如香爐般的種子,指涉時間的流動、生命的起落,加之象徵中華文化傳統的蜷曲雲朵,將恍若浮雲的虛無之境,以具象之形重鑄生命記憶。日間所見,清新亮眼;夜晚視之,則經由暖色燈光輔助,呈現溫暖意境,[2]使作為校友、訪客暫居的中大會館,有如家一般的溫馨,亦有一縷禪意的趣味。

     

     

    雲朵座椅·浮雕裝飾(鄧曉婷攝)

     

    松果雕塑·浮雕裝飾(鄧曉婷攝)

     

     

    [1] 劉怡彣:《大學校園公共藝術對美感教育之影響──以國立中央大學為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行政暨管理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012月),頁63。本文寫作時中大校園有4件公共藝術,分別是太極、為什麼、DNA交響及坐雲飛想。

    [2] 同上,頁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