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五期 崑莎經典的當代風景
  • 崑莎經典的當代風景

    2021崑劇與莎劇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
    劉雲奇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2021崑劇與莎劇國際研討會活動海報(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提供)

     

     

    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與臺灣莎士比亞學會,於五月二十一、二十二日共同主辦「崑莎經典的當代風景──2021崑劇與莎劇國際研討會」,海內外學者共聚線上,探索東、西方最輝煌的戲劇經典──「崑劇」與「莎劇」。

     

    崑劇與莎劇,在十六世紀的東西方相互輝映,對後世戲劇有深遠的影響。崑曲在明清時期,名家名作輩出,音樂與表演體系嚴謹,傳播遍及中國各地,並影響後起劇種,被譽為「百戲之母」,到了當代,更有跨領域、跨文化的創作實驗,當代學者對崑曲的研究,亦不斷拓展新的方法與視角。莎士比亞則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重要的劇作家和詩人,開創了英國文學的新局面,從十六世紀至今,莎劇改編者,雖對莎劇做出各種改編嘗試,但仍秉持呈現莎劇對普世人性與文學傳統之重視。

     

    崑劇與莎劇對話的可能,在當代強調跨領域、跨文化對話的時代氛圍下,於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展開。由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經一年多的籌備,於五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舉辦「崑莎經典的當代風景──2021崑劇與莎劇國際研討會」。會議分「崑劇」與「莎劇」二場同時進行,開幕式由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李瑞騰主任、崑曲博物館洪惟助館長、臺灣莎士比亞學會理事長陳芳教授主持。研討會邀請海內外重量級學者主題演講: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Alexa Alice Joubin(黃詩芸)教授,主講〈後疫情時代的莎劇演出〉,廣州中山大學黃仕忠教授則主講中西方戲劇作品中「悲劇」的概念與研究的可能;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教授主講〈臺灣崑劇史的調查與研究〉,爬梳豐富的文獻資料,呈現一九四九年以前崑劇在臺灣的發展史。

     

     

    崑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教授主講1949年以前臺灣崑劇史的研究。(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提供)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Alexa Alice Joubin(黃詩芸)教授主講〈後疫情時代的莎劇演出〉。(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提供)

     

     

    本場研討會論文發表人,來自臺灣、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馬來西亞,共發表論文22篇。

     

    崑劇場聚焦崑劇的歷史、傳播、文本與當代改編。廣州中山大學潘培忠、中央大學劉心慧、世新大學洪逸柔、崑山科技大學曾子玲,分別論述《艷雲亭》、《琵琶記》、《白羅衫》、《紫釵記》的文獻與改編;清華大學羅仕龍則探討莎劇《李爾王》到話劇《三千金》的改編;中央大學黃思超、蔣瑜娟,從文獻探討崑腔傳播金華、寧波的軌跡;馬來亞大學張惠思、早稻田大學李思漢則分別論述《牡丹亭》在馬來西亞、《桃花扇》在日本的傳播與接受;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陳凱莘及黃岡師範大學許懷之教授,則分別論述乾嘉宮廷演劇及晚明曲律。

     

    莎劇場論文同樣精彩紛呈,臺灣大學朱靜美、臺灣師範大學林璄南及廣州中山大學肖劍,分別從不同角度,論述解析莎劇經典《馬克白》;政治大學吳敏華及香港教育大學張崇旂,論述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的文學性及音律;臺灣大學Alexander Paulsson Lash以《仲夏夜之夢》為題,探討其中的「工匠」角色,政治大學姜翠芬則宏觀《莎士比亞全集》的精華所在。臺灣大學許以心以地緣角度,討論莎劇在朝鮮的發展;陽明交大段馨君教授則扣緊疫情,回溯鼠疫背景下的莎劇發展;臺灣師範大學陳芳、中國醫藥大學李欣怡,論述臺灣「莎戲曲」的創作改編。

     

    「莎劇表演與導演座談會」、「崑莎經典的教學現場」也是本場會議重頭戲。邀請著名導演與表演藝術家王嘉明、劉亮延、宋厚寬、姚坤君等人,分享臺灣當代莎劇創作歷程;而清華大學羅仕龍、臺灣大學林于湘、靜宜大學陳怡伶、實踐大學洪瓊芳,也在座談會中,分享教學現場的新創意。

     

    會議前一週,臺灣疫情升級,籌備多時的實體會議臨時變更,緊急改為線上會議。雖然無法共聚中大學術交流,但線上會議並不減學術討論的熱情,且因全面改為視訊會議,最後一週湧入許多海外學人報名與會,主題演講更高達近百人線上聆聽。會議閉幕式,邀請到英國莎士比亞藝術節導演Philip Parr、約克大學教授Dr. Sarah Olive,交流臺灣、英國莎劇展演的合作,為「崑劇與莎劇國際學術研討會」畫下精彩的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