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揉合浪漫想像與務實發展的文學院學士班
專訪文學院林文淇院長與學士班單維彰主任
康珮 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受訪的林文淇院長(左)與單維彰主任(右)
出發:從別出心裁的迎新攀登
2020年9月25日,林文淇院長和單維彰主任,帶領著首屆文學院學士班學生,以攀登合歡山開啟了學士班的第一頁。四年前,當時的文學院院長李瑞騰教授指派現今院長林文淇擔任籌備學士班的召集人,好像命運注定般,林文淇院長上任之後,首先迎來的便是學士班正式啟航。
林文淇院長提到,教育部對所有院學士班的要求,有三大目標:帶領學生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參與場域。學士班對應於現今跨領域的趨勢,林院長大力打破框架,延請獲得全國通識教育傑出教師獎的數學系單維彰教授擔任創班主任,落實人文與科學對話。
籌備過程無疑是對話的過程。從學生員額的來源、師資如何組成、課程如何安排……,文學院三個系(中文、英文、法文)與四個所(哲學、歷史、藝術、學習)不斷溝通,像登山一樣,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最後畫出以文院中文、英文、法文三個系為基石,哲學、歷史、藝術學三個研究所為樑柱的藍圖,形成四類專業課群:「哲學思維與經典詮釋」、「知識傳統與歷史應用」、「藝術與視覺文化」、「影像與敘事」。
甘美:登山過程的苦澀
單維彰主任引領學士班同學登上合歡山東峰(文學院學士班提供)
林院長說:「發展過程中當然充滿浪漫的想像,實際執行則會朝務實面修正。」師資主要來自三個研究所,習慣教導研究生的老師們,面對剛從高中畢業的大一新鮮人,彼此的碰撞對師生都是挑戰。單維彰主任說:「我以為不會有不同,但文、理科學生真的不一樣!」老師們在學士班正式開始前,熱血滿腔地規劃了各式的課程,除了本身的領域專長,還得思考和其他研究所之間的連結,例如藝術如何結合歷史、哲學,展開人文學科之間的深度對話。學生需要適應,老師也不能置身事外。
單主任第一學期開設「人文與科技發展」,結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邀請多位跨域專家,進行不同專業視域的演講。對文學院學生來說,是艱鉅的挑戰,在沒有心理準備之下,難免有些適應不良。但單主任說:「我不打算改變方向,可是我會調整方法。」山峰的位置不會改變,但可以選擇不同的步伐,讓登山者可以更從容瀏覽風景。單主任把這當作是人生的機會,他笑說:「一生好像沒機會碰到這樣類型(文組)的學生,現在遇到了,只能自我修正。」這何嘗不是人文、科學會合的生活實踐?他接著說:「我總是強調,數學的知識可以當歷史看,可以當人文看。文是紋路,是痕跡,人文就是人留下的痕跡,但是怎樣的痕跡值得被保留?要怎麼挑選?除了情感的因素,但對總體人類來說,要選擇未來有用的。」單主任期許學士班教會學生的是方法。
保有浪漫的想像可以維持教學的熱情,但穩紮穩打的制度才能使學士班走得長遠踏實。「人文應用專題」和「導師制度」是黏合學士班的二大利器。「人文應用專題」是學士班不同於文學院其他系的特色課程,大二、大三全學年,到大四上學期的「合頂石專題」,共5個專題13學分,學生必須修滿其中8學分。專題的精神在強化學生洞悉當前社會脈動之能力,側重人文學科的基本訓練,兼具理論與實務的發展。林文淇院長說:「學士班仰賴來自不同系所的老師,不能強加這些想法在大家身上。但是有班務會議在,有制度在,學士班會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挑戰是多方面的,可是要把學士班打造成面向未來的目標,卻是所有師生一致努力的方向。
挑戰:對山峰的想像
文學院學士班合照(文學院學士班提供)
問起院長對畢業學生有什麼期許。林院長想了想說:「與其說希望學生怎麼樣,不如說希望學生一定不要怎麼樣。」院長認為跳脫框架、保持彈性,是學士班最吸引人的優勢。院長希望學士班可以成為文學院一種制度上的示範:設定主修,想清楚需要的學生,然後讓學生開放地去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最感興趣的。甚至可以不要主修,但不是讓學生以為沒有主修領域,就是沒有要求。沒有框架、沒有限制,學生必須學會自己負責和做決定,這才是面對未來需要具備的能力。
單主任則說他希望在任期內,運用「合頂石」的計畫,學生能夠展現人文某一領域的學養,做出來的專題是面向未來的、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的,同時擁有影像、資料庫等技術層面的能力,「想把人與人的連結做資源最大化的整合,這是主任應該負起的責任」。
2021年1月6日,在超級寒流中,學生策劃了由歷史所蔣竹山所長帶領的展覽:「刻在外國人心底的Formosa」,開幕式盛大圓滿,不論策劃、執行團隊到當天接待、主持,都展現了師生一心的團結氣象。看來由曾登過百岳的單維彰主任領軍,第一屆的學士班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