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愛.藝術.經典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疫情期間,宅在家的時間變多了,看社群網路朋友們的動態,不少人在此時捧讀類似的經典,像是卡繆的《瘟疫》、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比起終日喧囂的新聞,經典讓人沉靜下來,即便書中包含著死或愛的主題,迷人的敘事引領讀者步入一個特殊的所在,宛如深海般的幽靜之心。
愛在瘟疫蔓延時。我將一張大大刻寫「愛」的銀色硬紙卡充當書籤,每次翻開書,這個美麗的字總會提醒我:愛/LOVE。這張卡片是中大崑曲博物館所印製的「2021年堂會」宣傳品,以「愛情的模樣」為主題,從今年四月到十二月,陸續於館內導讀、演出與愛相關的經典戲碼,包括《牡丹亭.幽媾》、《玉簪記.琴挑》等,活潑的宣傳文案勾勒出多元的才子佳人混音版:「有思慕多年的愛情捉迷藏,有情竇初開的月夜私會,更有穿越生死的人鬼戀,陰魂不散的情勾,來崑曲博物館看堂會,明代文人腦洞大開的愛情想像,絕對典雅又前衛!」
這期專訪人物為中文系黃思超教授,請他談中大戲曲研究室到崑曲博物館的設置過程和成果,館內的藏品與資料豐富,有助於提升崑曲學術研究的質量,近幾年也致力於向大眾推廣,堂會便是將崑曲推廣至社會大眾的嘗試,試圖將對崑曲不熟悉的人們邀請進博物館,透過導覽、解說以及近距離接觸演員的機會,對此一藝術經典產生興趣。
這場訪談因疫情改為線上進行,我也旁聽,過程中感受到黃思超對於崑曲的熱愛,這幾年來與中文系的洪惟助教授、孫致文教授齊力推廣崑劇和崑曲:崑曲博物館主持人洪惟助教授,幾十年來在臺灣深耕崑劇藝術,帶領臺灣崑劇團,多次邀請眾多崑劇名師,培養出諸多年輕的崑劇演員;孫致文教授也參與編劇、整理劇本,和中文系孫玫老師是《崑曲辭典》修訂版的副主編,參與洪教授《崑曲辭典》編撰和修訂。今年三月,中大舉辦了「紅樓.夢崑劇」活動,邀請知名的紅學學者、也是文系康來新教授解說,具專業知識厚度又靈活結合當下語境的講解,提供觀眾更豐富的看戲背景知識。
我過去曾聽黃思超教授提到崑曲博物館籌辦過程的艱辛,記得他為了館內的消防系統設置,曾一早騎車趕到桃園市政府建管處,排隊申請文二館當年建設時的設計藍圖,此外,籌建過程中也發生不少插曲,需多方奔走,可見博物館的籌辦過程著實不易。崑曲博物館於今年五月中旬,與臺灣莎士比亞學會共同主辦「崑莎經典的當代風景──2021崑劇與莎劇國際研討會」,雖由疫情改成線上舉辦,由海內外學者共同研討東、西方最輝煌的戲劇經典:崑劇與莎劇,不僅從跨文化的角度深入經典,也探討教學現場的崑莎經典應用,吸引眾多愛好者線上參與。
藝術,也是校園中美好的風景。延續著上一期中對於中大公共藝術作品的探討,這一集介紹了「大象五形」、「漫步雲端」、「Cycle-90°」、「羽翼」、「蘊‧行」、「坐聽.松風」等藝術作品,探索雕塑家如何藉由這些作品,構築出人類、藝術與科技三方的對話與省思,不僅將自然的美好風景以各類媒材固定下來,其中也飽含了對於中大願景的想像。
五月中旬之後,正好是百花川詩獎的截稿與審稿期間,在學務處生輔組行政專員高潤清的邀請下,我有幸再度擔任詩獎的初複審委員,閱讀同學們筆下的校園風景之際,也突然想到高潤清專員也是位詩人,這期他便以優美的文字,導覽「樂讀園」的四季景緻,在詩人眼中,櫻、桂花、山茶、金露花共同拼組出藝術般的瑰麗織錦。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李瑞騰也是位詩人,這期的「觀念」中,他回溯年少寫詩的美好往事,也分享舉辦百花川詩獎對中大的意義,期盼此獎項能孕育出更多未來的詩人。
李瑞騰教授在中大深耕人文精神和跨領域的結合上,始終不遺餘力,四年前擔任文學院院長的他,指派現今院長林文淇擔任籌備學士班的召集人,經過文學院三系、四所之間的溝通,方有文學院學士班的成立,在學士班包含的四類專業課群中,經典詮釋、藝術與視覺文化也是重點項目。
林文淇院長認為跳脫框架、保持彈性是學士班最吸引人的優勢,善維彰主任則期盼運用「合頂石」計畫,帶領學生展現人文學養,深入面向未來、結合SDGs議題的專題。讓我們期待更多人文與科技、藝術與經典結合的跨領域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