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樹的蔭蔽下
喜歡坐在研究室,透過窗玻璃凝望一棵樹的姿態。看出去是松樹,不同時間有不同樣貌,九月的傍晚五點,日光薄薄投映在主幹上,鍍金般發亮。向四周舒展的枝幹,捧著濃綠色的、團團又密麻的針葉,風吹來便歡快搖曳,彩球一般,歡慶著美好日常。正在寫這篇編輯室報告的我,一面望著松樹,一面一心多用地處理信件,恰好收到秘書室關於中大十景的攝影徵件。九月中旬,秘書室舉辦了「2021中大十景」記者會,細看這十景,幾乎每一景都有樹木存在,都有樹木的環繞與陪伴:中大路,聽松台,百花川,中大湖,友好之櫻。
喜歡在閱讀中找尋一棵樹的存在。
今年冬日,幾十株河津櫻於中大湖畔盛開,有如粉紅色的雪,我在一群拍照打卡的遊客中充分感受到花樹盛放所帶來的喜悅,當時手邊帶的書剛好是《漫天飛蛾如雪》,作者麥可.麥卡錫(Michael McCarthy)提及春樹開花時,他如何被那自然而強大的美所震撼:「我的理性已無法應付一切,這一切太過強烈,理性因而墜為碎片。」「就在春日極致的豐美當中,這份喜悅就在那裡。」
是的,走在成排的樹下,不管是否開花,內心的平靜和喜悅總是油然而生。
據統計,中大有七千多棵樹木,環校道路除了有松樹,還有桃園市特定樹木台灣肖楠,我們很幸運能在樹木林立的校園裡讀書,工作,散步。除了舒適、綿延的綠意之外,松濤也形塑了中大獨有的天然環繞音響。白晝,夜晚,行於樹下真令我歡喜。私心最愛的還是百花川松林步道,松樹和白千層形構成靜謐風景,站立成護衛姿態,時間滋養著枝幹的挺拔,樹的隊伍默默凝視著多年來行經於石板路上的師生,尤其像我這樣從大學部一路讀到博士班畢業;之後又有緣返校服務的校友來說,的確可以笑說校園中的老樹「是看著我長大的啊。」
不過,要茁壯成一棵大樹,得需有人細心養護,而本校樹木的養護工作,主要由總務處事務組的同仁進行,本期專訪人物為吳雅婷,她常騎著腳踏車在校園巡查樹木狀況,了解是否有需照護的樹木,回報樹木健康情況、安排修剪、檢測、噴防蟲液等大小事,維護樹木健康的同時,也是守護著中大師生的安全。
校園中的樹除了像個守護者,也不禁令我想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話,中央大學從重慶沙坪壩、南京到台灣,數十年來培育了優秀的學子,眾多校友在各個領域中表現卓越,本期「銘刻與記憶」介紹中大湖松柏亭的石碑,聚焦於第36屆中大校友的故事,包括知名作家聶華苓、建築師黃祖權以及曾擔任大法官的史錫恩,這些中大校友不僅廣為知名,也對社會有諸多貢獻。
將良善和溫暖的種子散播至各處,是不少中大校友念茲在茲的事,無論是在學期間的社團活動,還是出了社會後的事業推廣皆然。本期也專訪本校學務長林沛練,他在就讀中央大學期間曾擔任「慈幼同心社」社長,與前文書組組長涂秀伶、已故的大氣系教授江火明齊心為社團服務,後來他們返校任職後,共同創辦「慈幼同心社」,籌款募資致力協助清寒學子予弱勢孩童,多年來,在林沛練和同心社團員的奔走戮力下,「慈幼同心社」宛若枝葉繁茂的大樹,影響力如碩大的樹蔭綿延開展,庇佑了許多孩子和家庭。
銘刻在他人心上的不僅中大人傳遞的溫暖,校園的空間也始終印記在眾多中大校友的心版。「銘刻與記憶」來自於人文研究中心李瑞騰主任的計畫,導入文化資產的觀念,調查中大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記錄著中大苗栗復校後北遷中壢的校史,因此,當我們訪遊校園,所經過的碑銘都訴說著中大人的歷史記憶。《銘刻與記憶:中大校園的碑碣牌匾及公共藝術》出版在即,十分期待能帶著此書重探校園各處,親近不同空間的同時,也從碑記中重返歷史。
除了從校園空間溯返歷史,本期電子報還有桃園學研究中心舉辦的「臺灣史系列講座」介紹,帶領讀者從多元角度回望400年來的臺灣史,另有因應疫情而改成線上課程的專題報導,請不同專業背景的教師分享線上教學實踐的心得。
樹不僅予人清涼,綠化環境,也是眾生安棲之所,高潤清細數靜靜出沒在綠樹青草間的生命,鳥類有藍鵲、鳳頭蒼鷹、黑冠麻鷺、喜鵲等,還有春蟬、蟋蟀等昆蟲,另類的校園巡禮,就由熱愛中大的高潤清,以文字帶我們一一導覽。無論你喜歡在樹下散步、閱讀、閒聊還是獨處,在中央大學的我們,始終在樹木的環繞與懷抱中,得到最豐美的滋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