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川文學步道上的新詩人群像
高潤清 中央大學學務處生輔組行政專員撲朔迷離的世局考驗著這一代青年學子的達觀謙懷價值觀,他(她)們無畏的毅志正邁向巨輪試煉裡,吞詠新紀元詩歌而躍然紙冊。「百花川文學步道」上的碑銘有中大人雋永記憶,以老兵的榮光傳承後浪崛起的世紀之筆,以前瞻微觀書寫這一代詩語,這是一生難以追回的投影,在《百花川詩獎》牽引下,他(她)們無悔闖入詩壇,永恆的殊榮駐留於雙連坡上那頂尖黌園裡。
青春不留白,他們青澀靦腆的跨入此一地靈人傑福地,吟詠百年悠久傳承的庠序之府。他(她)們昂首松濤園林,吞吐瑰麗國風,精雕細琢於翰林雅韻、歌頌「誠樸」之風。在這蘊涵無數騷墨寶庫,不僅富藏人文也兼蓄科技領域,在一代代中大人的心志,一秉承先啟後,開創亮麗新猷的薈萃詩風。
誠如首屆《百花川詩獎》揭櫫「詩藝響起、松濤傳頌」旨意,傳承中大「誠樸」精神,每一位新詩人的筆桿書寫著宏觀軒昂的氣概,十足令人敬佩、由衷欽羨。因而有彙集之念,惟筆者才疏學淺,斗膽班門弄斧,彙整詩獎佳作名篇,謄寫於書以饗大眾賞析。
首以〈百花川語〉—陳筠欣—「我在百歌花語中自然悠游/你在松韜書閣中吸取新知/每每小時重複百年的鐘聲敲起/莘莘學子踢踏著木棧追趕光陰/與我一同望前方川流不息/我的朋友 將隨我而去」。如此鏗鏘神怡詩句,讓第一屆詩獎迸出美麗亮點。百花川意象讓所有佇足的倩影,無時不回首吟詠校園景物,是中大學子日夜逡巡的點滴記憶。當〈乞巧百花戀〉—彭意儒—「點落在不動川上的圈圈漣漪/是青澀 在水面/跳躍/潺潺流水見證脈脈約定/大鐘一落/喜鵲四散」。好美的詩句,直把青春刻印,當學子埋頭於知識追求,理想與真理實為一念靈動的咀嚼。她是永恆的美,深埋於心。
再來讀一首校園光影〈上課日〉—梁匡哲—「關於生活。你問內用還是外帶?/然而忠於自己即為背叛掌紋/我傾向示愛不必表白/沒有發生的事/但不過是文學院一些水窪,偶有孑孓/在大雨過後,隱瞞即承認/窗內的世界/不善親近更不善於拒絕」。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不得不承認,求學階段確實是一段刻苦銘心的回憶。孤寂歲月的淬鍊不也是中大人共同記憶嗎?酸甜苦辣,只有風雨雕飾磨練,才值得筆尖上的撫慰。
無論一千多個日夜交織,在這百花怒放的校園,同儕間的人際關係磨合與交融,都有無數揪心的情誼。正如〈只要和妳一起〉—郭惠珍—「向著太陽喚回家的路/挽妳的手步上花毯/小川,松濤,朱銘和迷蝶見證/穿過拱門,藍花楹上有聯/取一瓢曲折底水/灌三生我受罪的歸處/說甚麼真假有無,我只要妳」。情乎、愛也罷!詩人瞳孔裡的校園,嗅出些窈窕、綽約的倩影,孤寂、奔騰的笑容與踱蹀。每一個背影都有其唯美的情景拓印,ㄔ亍於百花川文學步道,猶似佇立岸邊眺望,她與他的邂逅如此深儂。亦如〈夸父追日 (中央正門夜景) 〉—黃怡樺—「我慌亂點燃燈火/再放一些天燈點綴/幻想天空因此明亮/照亮你的身影/(我忘了你會發光)/似乎聽見過客一聲讚嘆/星芒絢麗 燈火璀璨」。無縫間隙的巧思,簇擁學子晝夜橫渡廊道的孤寂,徘迴於微黃燈盞下的密碼,充滿風聲、雨聲、讀書聲,卻也是青春的註解。含情脈脈無須側目,只需關懷多一些,眼下美好的事、物盡入詩句。天下事務何其繁杳,歲月如梭,一幌帶走了歲數也消散了記憶,只有詩人筆下才能觸動片刻的追憶。
〈那年〉—孫靜靜(筆名)—「你縱身躍入汪著祝福的草坪/像一條船隻/從此就要航向下段旅程/松林下百花川/耳畔浪潮交響/還是那個產涼風的季節/還是那首夏天的歌/而這次/你要揚帆/尋找下一個故鄉」。這是驪歌初唱的季節,勾勒一段情緣的思念,故人、同窗、學長、姐振翮展翅的祝福與不捨。當後浪湧至,舊人紛紛走進浩瀚宇宙裡,深造抑或職場衝刺,他(她)們也曾書寫過百花川的扉頁。當下滿懷志向追逐下一場賽事,而此刻岸邊碼頭,依然魚貫等候風帆,颺起青春夢。也許回矙那些年、那些情、那些事,那些景,甜蜜與苦澀,即將收攏束裝追尋遠大的夢土。當他(她)們背影逐漸消失雙連坡上,只有美麗詩篇未曾歇息,鼓動風潮,引來第二屆崢嶸登場。
世紀多詭譎,家事、國事、天下事紛杳而至,新冠疫變席捲全球引來騷亂鎖國,讓人十足哀怨徬徨。無論局勢如何險峻,這詩園種子逐漸茁壯豐收,無懼風雲變色挑釁,捎來成熟的韻律,展現不一樣的風格與創作,增添了第二屆詩獎的風采,如期採收慶賀。若說世界的距離很窄仄,那肯定會影響我們的視覺、聽覺與嗅覺。然而對於詩人的靈敏度而言,他(她)們筆觸則是非常犀利的。
正如〈看見〉—鄭宇辰—「我沒有雙獨特的眼 但我看得見她的美/她沒有隻能停下時間的手 但她把永恆留在你的回憶裡/驊騮奔入六月的炙熱黎明/我們知道 她的美好將綿延不息」。在他筆下眼、耳、鼻、心、手都有一股衝動,一種完美記憶的掠取,看見當下與未來。然而這世上不完全是圓滿與富足的,總有些瑕疵與醜陋。但能在困境中昂然走出康莊,他的心境充滿了樂觀與奮進,是名永無放棄的挑戰者,如同「松」那般蔥鬱而長青。
這首〈松吟〉—游高晏—「你們 是詩人 還是歌者/優雅低調的吟哦/風裡的詠嘆調 雨中的俳句/行行 復行行/從第一天 我貿然闖入/就迷上 這特殊的聲線//你們的松針 是五線譜吧/流淌著 師生的低語歡笑/你們的松果 是高低音譜記號或休止符吧/譜寫著 中大的朝暉夕陰」。其詩如其人,吟詠生命的美好,當暴雨烈日不時侵襲,他的詩句滿滿都是悠然神怡的情境。也許中大校園遍植松樹,讓詩人感悟而惕勵其志,帶給讀者無限寬廣的遐邇,令人神馳其境。
所謂風生水起,百花川文學步道係沿石門大圳過嶺分渠貫穿校園南北,名曰百花川,圳溝兩岸蒼松盎然,它是中大人的共同記憶,因而詩人著墨也不乏歌詠,〈致百花川〉—陳亮宇—「心底的言語在裝訂下完成/我捧起獨白 嘗試/表露出累感/垂下眼眸的人看不見觀眾/不會在乎 誰先牽起誰的手//……/致不滅的你/我會在這條道路 越走越好/致不滅的你/妳就繼續噴湧花香」。在此詩人踏著驪歌樂音步出校園之際,回眸筆落,把千絲萬縷的記憶烘托出不捨的思緒。他寫下了一千個日夜獨白,在川流不息圳道邊,是離情也是告別。其馳騁不羈的人生裡,享受校園滋潤豐富的哲思與科技職能,他靜思美好的片刻,聽蟬語唧唧、賞星月窸窣,嗅百花綻放。他從容瀟灑踏出校園,寫下美麗詩篇振翮而去。
天下宴席終有離散時,這首〈一封情書〉—宋俊磊—「給糾纏靈魂的自在光譜/給天地光電的摩拳與擦掌/給一截水袖甩出的娉婷婀娜/給李國鼎與期待生日的第七倫/給濃縮平流給太空人持的返家燈」。訴說詩人的戀舊情懷,他這首詩曾是決審委員熱議一篇,名為情書也不盡然是寄情於男女之情。他寫給酷愛中央大學的所有人,也或許是暗戀的對象。無論是寄情或眷戀,他的構思非常微妙微翹的把中大特色形於文字、訴諸詩情。當然〈一封情書〉的對象為何,只有中大人方知其情境、其語意鋪成,有著不可磨滅的校園記憶,深埋一顆中大情懷的戀舊詩夢。
站在這美麗校園中,也許逡巡過曾經純然香郁的木棧道,然而滄海桑田遞變裡,仍然會有些微的記憶烙印。〈你會記得嗎〉—郭惠珍—「我不記得一次和你在廊下的相遇/松果輕輕掉落震耳欲聾,如/煙花婆娑綻放空中,使我分心,沒有/發現你就從廊下經過/錯過,松樹和風的騷動,/廊下那時還很寬闊,指不出方向代號,/我散落一地的玻璃,你撿起來拼湊成花/不遠處卻是盡頭,為什麼要有盡頭?」詩人筆下充滿新奇與驚嘆,她錯過了甚麼?也許沒有!她的眼睛早已掃描百花川、觀景台、圖書館、中大湖……等,只是她輕嘆韶光飛逝,讓廣袤無垠的翰林之域,無法掠奪而去。因而她想寄託即將遠離的書香之園。她心裡永遠停留於此,可她靈動的思緒卻迫不急待抒發而出!〈你會記得嗎〉?
校園在春季裡總是奼紫嫣紅綻放著,吸引遊客如織,向晚時分催促著車馬奔騰而去,留下的卻是洋溢幸福的中大學子獨攬雙連坡美景,佇立「觀景台」與「聽松台」眺望中壢市廛夜色,鄉愁湧現油然而生。這一首〈不許喜悅的晚上〉—曾子恬—「這是一個不許喜悅的晚上/因為四月失卻了你/在杜鵑開得最濃冽的時候,你說/「以後一定要常聯絡」/莊周的蝴蝶停在嘴唇上/春天從此沙啞。//風景飛升,時間摺疊/曾贈與我的信件早已老得失去翅膀/你在哪裡呢?/我懷裡的紅泥罐頂著潮濕的夜景/向鷺鷥打聽你的消息/津渡,津渡,經度,經度/你到底在哪裡?/大霧也沒有回答。」多浪漫的春色在詩人筆下充滿驚艷,她內心吶喊如此夜景怎會獨自賞遊,或許她該有個伴陪著一起吟詠。當曾經的允諾斷訊,夢裡也不曾來過,這孤寂的歲月裡可否寄語鷺鷥捎個音信去。似乎癡人說夢!但夢中的景象卻如霧般婆娑來去,他(她)會在哪兒,橫在岸邊的風帆卻是孤芳自賞著夜空的寧謐,時空交錯著一段思念,該如何去尋覓?
讀詩至此,第二屆桂冠作品脫穎而出,這首詩紀錄著校園書香,也憧憬著未來,更有中央靈魂的雕塑。〈中央〉—彭詩云—「讓學習結成松果 誠樸包在中央/裹一層書香 沿著山風播種/葳蕤校園的眼角/閉上雙眸就可以聽見/鐘聲的柔波中央/有我們靈魂的漣漪//其實這兒有燭光 在觀景台/淚水是滴落的蠟/但只要抬頭就可以望見/星空的中央/星星會越看越多/織成我們的日常我們的夢/在黑夜和白晝握手的剎那/可以把未來看得更清楚」。這詩作者非常用心於校園關懷,在其筆下有著無比的疼惜與珍惜,字裡行間處處展現溫柔的一面,更有一股勉勵自我上進的雄心,她有著中大創校以來百折不撓的「誠樸」精神,蘊涵詩裡。
「百花川松林木棧道」歷經十年鑄練,帶走無數歡樂的同時也飽嚐風雨摧殘,因而考量師生與遊客安全,於民國108年重新修葺改建為「百花川文學步道」。因緣際會之下在詩人林煥彰建言下有了《百花川詩獎》設置,其目的在於鼓勵學子多元學習。除涉獵本職專精技能學習外,更須培養關懷社會責任的普世價值,更是心靈修養臻於真、善、美的積極人生觀。綜觀二屆詩獎首獎均非文學院奪魁,而以地科與管院拔得頭籌,見證中大詩藝耕耘的茁壯。歷經二屆詩獎激烈競爭,在決審委員的嚴格篩選,有了校園詩人群像。如今校園詩藝耕耘已深入各領域,期盼在新的一年,無論是疫情抑或兩岸局勢,期盼旋轉乾坤迎來光明。殷盼第三屆《百花川詩獎》如期徵稿,它是屬於中大人具體展現文武兼修的硬底子,更是中大軟實力的最高榮耀。
註:
第一屆詩獎編寫係以第一名順序而下至佳作。
第二屆詩獎編寫係以佳作順序而上至第一名。
民國110年11月30日寫於雙連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