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於詩的五月
【編輯室報告】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Earth Day),今年Google Doodle搜尋首頁的塗鴨牆,更換了新的圖像。當我正納悶這些閃動的影像是什麼,細看說明,才知道這些圖片乃縮時影像,藉此呈現數十年氣候變遷的影響,這些地景包括非洲的吉利馬札羅山、格陵蘭的塞梅索克、澳洲的大堡礁、德國的哈茨森林,變化的地貌也見證了全球暖化的歷程,讓我們看到受傷的土地。
雖然土地受傷,但透過高科技,能將看似遙遠的自然傷痕,迅速地帶到讀者眼前,警醒著人類,召喚其保護山林的行動力。本期電子報新的專欄主題為「受傷的土地」,藉由本校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高解析與超高解析的衛星影像,我們得以「目睹」去年三月、阿里山森林火災的受災狀況,進而有效回應並支援防災政策。太遙中心所具備的高解析力、TerraSAR-X雷達衛星影像,不僅有效地提高拍攝時效,藉由嚴密的校正,亦可降低偏差,是支援環境監測調查分析及防救災決策的利器,也能支援政府單位、學術界及產業界進行創新研究。
談到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就不能不提到一位重要的先驅者詹姆斯漢森(James E. Hansen),早在上個世紀的八〇年代,就注意到全球氣候變遷的議題,不僅大聲疾呼,後來也參與制定環境保護的政策,其貢獻和著作簡介,詳見本期大師座椅。
人類如何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不忘環境保護?本校登山社三月的淨山活動,便是一個很好的「無痕山林」示範,社員於尖石鄉高島縱走路線,撿拾沿途的垃圾,不僅活動筋骨,也還給山林一片清淨。
本期大師座椅的另一位,便是中央大學校長李新民,百花川步道西岸的道路,便以他之名,命名為「新民之道」。李新民是知名的數學家,對數學教育貢獻良多,過去擔任中央大學校長期間,也致力於美化校園,打造中大師生學習和研究的優質環境。
從新民步道循著百花川,來到圖書館,我最喜歡的,就是不少讀者也感興趣的「主題書展」,除了主題書展,在館長高櫻芬及校內教師的奔走和促成,也曾與台灣文學館合作,讓學生在校園就能深入台灣文史,也增加了圖書館的多元豐富性。去年五月中的台灣疫情造成日常中斷,但在館長有效調整國際文獻傳遞服務之下,尋找資料的教師和學生的研究、學習不至中斷。
踏入百花川,腦海中總不自覺浮現過去讀過的百花川詩獎作品。由學務處所舉辦的「百花川詩獎」徵稿中,我有幸擔任過去兩屆的初審,喜歡讀年輕學子筆下的百花川風景。不僅這條步道,大多數的詩人擅長從百花川擴及中大校園風景,而每一處風景都折射出人情,記錄了同學們珍藏的足跡,也是孕育未來詩人的搖籃。
這學期的創作課程中的現代詩單元,除了閱讀當今詩人的作品,我也將過去兩屆百花川詩獎的得獎作品,當作延伸閱讀,鼓勵學生多在百花川收集題材和元素,寫下屬於自己在百花川上的青春記憶,進而投稿五月中旬截稿的第三屆百花川詩獎。
為了鼓勵同學踴躍投稿,本期電子報也全數刊登前兩屆的百花川詩獎之作,邀請您一同欣賞學生們從各個角度所攝的百花川,也邀請詩人陳威宏加以評述,同時刊登學務長林沛練為第二屆百花川詩獎所作的序,歡迎同學們繼續書寫你的校園獨特景致。
另外,由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國家圖書館、臺灣文學館及臺灣詩學季刊社共同合辦之「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將於111年5月27日至28日於臺北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歡迎對新詩有興趣的同好共襄盛舉,一同交流與對話,屬於詩的五月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