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聲音充滿時間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日因某個因緣,閱讀星雲大師一九五三年著作的散文集《無聲息的歌唱》,此作試圖「站在『物』的立場上去代它說話」,作者名之為「物語」。
藉由介紹與佛教相關之物——例如大鐘、木魚、大磬、佛珠、海青、袈裟、僧鞋、經櫥、寶塔等——星雲大師不僅追溯物件歷史、詳細解說其功用,也藉物直指當時佛教及民間信仰的流弊,以活潑善巧的方便將佛教內涵介紹給大眾讀者之餘,也從青年僧的角度,深刻省思佛教的未來發展。
藉「物」發聲,或是藉影像、電影傳遞多聲道,也是本期電子報中幾篇報導採訪的內容。
如同星雲大師從物的角度發聲,法國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也以物作為發聲的主體,以紀錄片還原法國歸還貝寧達荷美王國26件文物的過程,帶領觀者重新反思歷史修復的可能性。
影片和影展也讓不同的聲音被聆聽,像是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影展,則將關於島嶼身分、歷史創傷與文化流離的對話帶入社區與校園,藉由影像紀錄,我們得以聽見諸多被忽略的聲音,由此展開理解他人、定位自我的契機。影展開幕單元為「時光臺灣:流離島影」,播放了《馬祖舞影》與《鄉愁對話錄》兩部作品,並邀請專家學者進行映後對談,不僅讓觀者理解離島居民的生活處境,也試圖連結個人經驗,聽見內心幽微的聲音。
聲音,也有表情,表現在語速、強弱與停頓——對於戲劇配音員來說,這些皆是演繹作品的關鍵要素,能引發聽者不同的情緒。對國際學生而言,學習華語音調的抑揚頓挫,正是首要挑戰,克服這關之後,能進一步掌握「聲音表情」,更是不易。黑盒子劇場舉辦了「我聲故我在——國際學生中文戲劇比賽」,共有五組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學生參賽,各組選取不同的華語電影片段進行詮釋,生動活潑,引人共鳴。
那麼,科學也收納人文之聲嗎?
「星空下的天文學家Astronomers by Night」展覽,展出葉永烜、David Jewitt、Amanda Karakas、Hilke Schlichting及曾瑋玲五位天文學家的藝術作品,他們以油畫與複合媒材創作,細膩詮釋他們所見聞的星空、大地、自然語言。
本期電子報也報導「在地與跨域流動:亞洲華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及座談主題涵蓋學院與出版、跨域的旅行、語言的渡越、刊物與社團以及飲食與移民,華文文學作家以多元聲腔展現不同的歷史記憶,呈現亞洲華文文學的豐富與開闊性。
暑日的校園,耳畔響起陣陣蟬鳴,細讀第十期電子報文章的當下,也被文學、影像、劇作等聲音包圍,不禁想起楊佳嫻的詩作〈你的聲音充滿時間〉:「聽你用你的語言/碎瓦琉璃」
中央大學的我們,各自選擇不同的媒材發聲,讓聲音充滿時間,以自己的語言碎瓦琉璃,製造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