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十期 崑曲非遺日共賞《牡丹亭》與崑腔之美
  • 崑曲非遺日共賞《牡丹亭》與崑腔之美

    張力云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2001518日,「崑曲」被聯合國評定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因此將每年518日定為「崑曲非遺日」。為慶祝這個特別的日子,崑曲博物館舉辦了「北市1728期崑曲同期」,邀集崑曲愛好者齊聚一堂,共同交流。

     

    「臺北市1728期崑曲同期」合影。(崑曲博物館提供)

     

    曲會上,曲友們輪番上台演唱,曲目豐富多元,演出陣容堅強,伴奏團隊包含黃思超老師(三弦)、王營老師(二胡)、臺灣笛王蕭本耀老師與學生劉雲奇(笛),以及崑曲界鼓王張元昆老師擔任鼓板,全場樂音悠揚,氣氛熱烈。

     

    上半場的演唱曲目包含《長生殿・彈詞》【一枝花】、《牡丹亭・驚夢》【山坡洋】、《浣紗記・寄子》【勝如花】、《紫釵記・折柳》【寄生草】【么篇】,以及《牡丹亭・遊園》【皂羅袍】【好姐姐】等,演出形式有獨唱、對唱與團體合唱,新竹縣社大更帶來多人演出,展現多樣參與活力。

     

    下半場演出《西樓記・拆書》【一江風】、《牡丹亭・驚夢》【山桃紅第二支】、《邯鄲夢・掃花》【賞公花】【么篇】【粉蝶兒】【解春風】、《紅梨記・亭會》【風入松】【桂枝香】、《西遊記・認子》【逍遙樂】【梧葉兒】,最後周惠蘋老師還帶領曲友一齊大合唱《牡丹亭・驚夢》【雙聲子】,為曲會畫下句點。

     

    曲友輪番獻演,曲目豐富多元。(崑曲博物館提供)

     

    活動當日除了崑曲演唱,亦安排《牡丹亭・驚夢》特展導覽,由中文系黃思超老師帶領曲友一同欣賞,體驗夢境、生死與虛實交織的展演空間,展現《牡丹亭》在愛情之外的哲思層次。展區以「南安府後花園」為場景設計,透過閻羅判官與花神的象徵角色,重構杜麗娘與柳夢梅生死不渝的情感,風格上一改過往浪漫形象,強調生命輪迴與愛情永恆的意象,令人深思。

     

    此次「崑曲同期」活動結合演唱、導覽與展覽,展現崑曲藝術的深厚底蘊與跨世代傳承精神。曲友們以聲聲唱腔與真摯情感,共同在「非遺日」這天,為傳統文化注入鮮活能量,讓崑曲之美在當代持續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