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十期 遺物之聲:在返還與記憶之間
  • 遺物之聲:在返還與記憶之間

    許雅茜 中央大學法文系

    中央大學107電影空間長期與各大影展合作,推廣電影藝術,也引導學生透過影像關注社會與文化議題。本學期壓軸活動為與龍應台文教基金會合作的《和平影展》,於五月底放映,作為學期的閉幕活動。

     

    此次選映的紀錄片《達荷美:祖靈回家》由法國導演瑪蒂・迪歐普(Mati Diop)執導,榮獲柏林影展金熊獎。影片聚焦法國歸還貝寧達荷美王國26件文物的過程,特別以蓋佐國王的雕像(編號26號)作為「發聲」視角,敘事手法富有創意,也打破紀錄片傳統,帶給觀眾全新觀看體驗。

     

    映後座談中,學生表示首次觀看由文物視角出發的紀錄片,感受到情感與反思空間的強烈撞擊。片中辯論片段資訊密集,也有學生一度感到困惑,後來得知該片段原為六小時辯論的濃縮版本,進一步理解導演意圖在於觸發觀眾延伸思考,而非提供單一立場。

     

    107電影團隊為本片補充相關歷史背景,協助觀眾更深入理解作品脈絡。(107電影空間提供)

     

    講者分享時,也連結到臺灣歷史脈絡。2023年,英國愛丁堡大學將排灣族祖靈頭骨歸還臺灣,成為引發共鳴的重要案例。這具頭骨自1874年牡丹社事件被掠奪後,輾轉流入英國博物館,歷經150年才得以返還。

     

    學生指出:「這讓我意識到,文物掠奪不只是非洲的歷史,臺灣也曾遭遇相同傷痕。」文物歸還雖具象徵意義,但背後也涉及政治角力。以法國總統馬克宏為例,雖曾提出文物歸還政策,卻歷時五年才兌現部分。26件歸還藏品,也僅是萬件殖民戰利品中的一小部分。

     

    透過這場觀影與座談,學生不僅接觸不同形式的紀錄片敘事,也開始思索文化正義與歷史修復的多重面向。《和平影展》不僅是一次放映,更是開啟公共討論的重要平台,下學期,我們107電影空間再見,讓電影繼續為思考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