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與回聲:探索島嶼記憶與歷史正義
張媛晴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2025年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影展。(取自TIDF官網)
2025年上旬,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影展帶來一系列觸動人心的作品,深入探討遷徙、身分認同與歷史正義等核心議題,包含《馬祖舞影》、《鄉愁對話錄》、《阿根廷正義審判》與《吟唱靈魂之歌》等紀錄片,將影像化為社會記憶的載體,引領觀眾踏上一場關於土地、離散與療癒的深層對話。
島嶼故事:傾聽邊緣社區的低語
影展開幕單元「時光臺灣:流離島影」,透過《馬祖舞影》與《鄉愁對話錄》兩部作品,凝視臺灣離島居民的生活處境與情感流轉。
《馬祖舞影》深入描繪曾作為軍事前線的馬祖,其社會經濟長期依賴駐軍帶動。隨著軍隊規模縮減,人口外移問題日益嚴重,居民的生計與未來充滿不確定性。影片以一位女性舞者的四段舞蹈貫穿全片,交織駐軍士兵的內心、在地居民的聲音與導演初訪島嶼的觀察。在舞與影之間,呈現馬祖人身分認同的游移與地緣孤立感。馬祖雖屬臺灣,但語言、歷史與文化的差異,使得本島與離島之間的距離感,始終難以抹平。影片所暗示的不安與焦慮,也隱隱對照著整體臺灣社會的集體心理。
《鄉愁對話錄》訴說龜山島居民被迫遷村的故事。已遷移至宜蘭二十多年的陳啟耀說道:「每次出海捕魚,都想靠近一點看看龜山島。哪怕只是多看一眼,那些童年的記憶、美好的人情味,都還留在那裡。」紀錄片呈現島民內心的鄉愁與複雜情感:離開的故鄉如今已成為遊客的觀光景點,原本的記憶被娛樂與商業包裹,讓他們在觀看與被觀看之間,感到既陌生又無力。
社區對話:從觀影走向公共思考
映後座談由鄭巧君老師主持,邀請觀眾反思:「當曾經的故鄉被改建為觀光景點,我們將如何面對那片土地的轉變?又如何重新定義自己與土地的關係?」
有觀眾分享他過去在馬祖服役的經驗,形容那段歲月如同「生離死別」。歷史所蔣竹山教授則提及,他的兒子如今也在離島服役,但心態已截然不同,「就像去參加夏令營」,凸顯軍旅記憶在不同世代間的差異。
學生們也踴躍提問,關注政府對遷村是否提供充分配套,以及那些措施是否真正回應居民需求。一位退役老兵提到,他曾居住的眷村已被改建為文化園區,如今重返舊地,卻需購票入場,象徵著記憶與歸屬的距離不只地理性的,更是制度性的。
跨越疆界的療癒與正義之路
影展作品視野不僅聚焦臺灣,也延伸至全球人權與轉型正義的議題。《阿根廷正義審判》紀錄一場歷時九年後才得以展開的軍人審判,回望獨裁統治下的罪行如何在民主制度中被揭示與追責。法官在影片末尾宣告「永不再犯」的畫面,令人震撼——這不只是法律的句點,更是記憶與道德的警鐘。
映後討論延伸至臺灣的白色恐怖歷史,並探問正義是否真能被實現。一位觀眾說:「隨著時間流逝,真相或許變得不那麼重要,但讓社會看見那些傷痕,依然必要。」該片以技術與情感雙重精煉,將500小時審判素材濃縮為三小時,展現紀錄片的敘事力量。
最後登場的《吟唱靈魂之歌》,帶領觀眾走入緬甸撣邦——一個擁有悠久民謠傳統,卻飽受六十餘年內戰之苦的地區。影片融合民族誌觀點與深刻情感,透過歌聲連結生死、信仰與文化的延續。一句旁白說道:「這不只是母親哀悼亡子的哭聲,也是在呼喚導演自己失落的靈魂。」影片將紀錄提升為一種深層的自我療癒與集體省思。
在映像與記憶之間,如何認識這座島嶼
TIDF臺灣國際紀錄片巡迴影展,不僅將珍貴的紀錄片作品帶入社區,也引發關於島嶼身分、歷史創傷與文化流離的對話。透過一部部影像,我們得以凝視那些邊緣化的記憶、曾被忽略的聲音,並在理解他者的過程中,重新定位我們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
這場影展不只是放映,更是一場傾聽與對話的邀請。當我們在黑暗中靜靜觀影,耳邊響起他人生命的低語,也照亮了我們自己的島嶼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