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的一隅,藝術的星光——天文學家以人文視角凝望星空
林于庭 中央大學英文系碩士生「星空下的天文學家Astronomers by Night」藝術家合影。(秘書室提供)
2025年5月14日,臺灣科學特殊人才提升計畫與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共同舉辦「星空下的天文學家Astronomers by Night」開幕茶會。展覽聚焦於五位天文學家——葉永烜、David Jewitt、Amanda Karakas、Hilke Schlichting,以及曾瑋玲,以油畫與複合媒材創作的藝術作品,呈現他們以另一種方式,與世界對話、與宇宙對望的深層意義。
在弦樂社悠揚樂聲的餘韻中,副校長綦振瀛致詞表示,期盼觀眾能透過此次展覽,看見天文學家以探索之心追尋內在宇宙的軌跡。這場跨領域的藝術展覽,正是中大致力推動人文與科學對話的具體實踐。
葉永烜教授分享創作理念,他期許人們在仰望星空時,思索若其他星球如同地球般演進,是否也難以避免戰爭與分歧;唯有攜手合作,才能開創地球的未來。他說,星光不只是遙遠的存在,更提醒我們成為文明的榜樣,串聯彼此、照亮宇宙。
本次特展現場嘉賓雲集,除校內師生踴躍參與外,亦吸引多所高中學生前來觀展,場面熱絡。(人文藝術中心提供)
葉永烜的畫作多取材於個人經歷,筆下的自然景色蘊含日常觀察與情感凝視。其中唯一一幅彩色作品〈在晴朗的一天〉,描繪了中大罕見的晴空萬里,其餘多以灰階表現山巒意象。他特別指出,西方藝術偏重於表現變化,東方則尋求恆常不變,這也是「畫山」之所以成為他創作核心的原因。
David Jewitt教授的作品強調抽象概念、色彩與材質的多元交織。他認為,藝術不需言語說明,而是試圖越過人腦所建構的現實模型,描繪另一種可能存在的實相。他運用水泥、陶瓷、木材等媒材,藉由形狀、排列與元素的組合,呈現他對太陽、宇宙與時間的抽象理解與想像。
Amanda Karakas教授的創作多以油畫呈現,靈感來自她對攝影的熱愛。無論黑白或彩色照片,她總以情緒為引,選擇最貼近感受的色調落筆。畫面常見自然風光,構圖則隨心增減畫中景物,透過柔和邊界與光影對比,折射出她觀察世界的視角與內心感知。
Hilke Schlichting教授筆下的風景,來自她對亞洲文化的記憶與旅行經驗。她成長於日本,足跡遍布亞洲各地,繪畫對她而言,是吸收訊息與釋放情緒的方式。從緬甸寺廟到越南下龍灣,她畫中的人文與自然交融,形塑出她眼中的亞洲——一個文化與自然共生的空間。
曾瑋玲教授在導覽中回顧自己的學習歷程。她常透過照片汲取靈感,在自由的筆觸與色彩中表達思維,畫作不拘形式、不受色彩侷限。這一系列作品誕生於她的繪畫課,也受到授課教師的啟發,運用了馬蒂斯式的強烈色彩與純真語彙,展現野獸派的精神。
五位天文學家的藝術創作,不只是對宇宙的凝望,更是對人生、文化與自然的深刻詮釋。期盼觀者在走入他們內心宇宙的同時,也能發現自己的視角與表達方式,在共同的星光下,成就地球未來的榮光。
天文牽引人仰望星空,藝術引領人深思自然,眾多來賓一同參與這場人文與科學激盪的宇宙饗宴。(人文藝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