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俠留名星空:胡金銓小行星銘版頒贈暨冥誕紀念典禮
張媛晴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為紀念華語武俠電影大師胡金銓的藝術成就,由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主辦的「胡金銓小行星銘版頒贈暨冥誕紀念典禮」於2025年4月27日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舉行。典禮上,正式頒發以胡金銓命名的小行星銘版,由中央大學主任秘書李宇翔致贈,與胡導生前合作密切的資深演員石雋代表接受,場面溫馨感人。
胡金銓小行星銘版頒贈儀式,左起:石雋、李宇翔、周翊。(張媛晴攝)
「胡金銓小行星」(Kinghu)編號600867,2007年由鹿林天文台林啟生與美國馬里蘭大學葉泉志博士共同發現,直徑約2.4公里,繞行太陽一圈約需4.81年。這顆以電影導演命名的天體象徵著藝術與宇宙的跨界聯繫,也將讓胡金銓的名字永遠閃耀星際。
胡金銓出生於1932年,是奠定華語武俠電影美學的重要導演。1967年來臺成立電影公司,拍攝《龍門客棧》,風靡亞洲與歐美;1975年《俠女》榮獲坎城影展技術大獎,1979年《山中傳奇》則於金馬獎拿下多項大獎。他擅長融合水墨意境、戲曲語彙與山水留白,開創出極具詩意的「胡式美學」,影響深遠,啟發了徐克、吳宇森、李安等多位後進導演。
天文所所長周翊展示胡金銓小行星在當天星空的相對位置。(張媛晴攝)
典禮現場,中央大學天文所所長周翊展示胡金銓小行星在當晚星空中的相對位置,讓觀眾得以真實感受「星」的存在,也讓紀念更添實感與寓意。李宇翔致詞表示:「這不僅是一個天體的命名,更是對胡導演藝術精神的永恆記錄。正如星光穿越時空,胡導的作品也將不斷啟發後來創作者。」他也期待,未來華語電影能持續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
活動下半場播放陳堯興導演紀錄片《時不我與:從臺灣看胡金銓》,透過臺灣、香港、日本、美國等地的訪談片段,回溯胡金銓的創作歷程。合作夥伴們分享他在拍攝現場的嚴謹態度與創新語彙,尤其在鏡頭調度與武俠動作場面上的美學處理,令人印象深刻。
導演舒琪分享胡金銓在電影中運用的藝術手法。(張媛晴攝)
映後座談由導演舒琪主持,他深入解析胡金銓在《忠烈圖》、《七武士》等作品中的構圖手法與影像語言。他指出,胡導擅長將中國山水畫的留白技巧轉化為電影視覺節奏,結合聲光效果與鏡頭運動,形塑出獨特的武俠世界。
本次頒贈典禮,展現電影界對胡金銓的崇高敬意,也讓藝術與天文科學交會,在宇宙中刻下影像創作者的名字。這顆小行星,將持續閃耀,見證一位導演的光芒如何超越銀幕、跨越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