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跨出校園,迎向社會
  • 跨出校園,迎向社會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九月底,我正閱讀金筆獎團隊所編纂的《史庫蘿文選集──第四十一屆金筆獎得獎專刊》,學生邀請我寫一篇序文,不禁想起了今年五月金筆獎小說決審會議上,三位小說評審、也是當今知名的小說家不約而同表示:中央大學的文學獎作品水準甚高,有的作品已超越校園文學獎的格局,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一位評審委員正是去年榮獲臺灣文學奬金典百萬大獎的鍾文音,在會議上提到她將一篇參加「青年超新星文學獎」優等獎的作品,選入九歌出版社的《九歌110年小說選》中。對文學寫作愛好者(尤其是有志於小說創作的青年)而言,每年由《INK印刻文學生活誌》所舉辦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是文學獎中的文學大獎,此獎並非廣邀寫手投稿,唯一取得入場卷的方式就是:校園文學獎小說組首獎,才有資格入選。集各大專院校小說組首獎之競賽,想必皆是一時之選,而2021年的優等獎(首獎一名,其餘則是四名優等獎),則由本校光電所李承鴻同學,以〈那些彈力球為何消失?〉一文,於三十三篇作品中脫穎而出。


    〈那些彈力球為何消失?〉正是2021年金筆獎小說組首獎,接著榮獲「2021青年超新星文學獎」,又讓念念不忘的鍾文音,特別將這篇作品選入具代表性的九歌年度小說選,和臺灣當今優秀的小說家同框,如黃錦樹、童偉格、黃麗群、楊隸亞等人,在一群已卓然成家的小說家當中,李承鴻可能是極少數的在學學生。而在我撰寫這篇序文的同時,又傳來好消息:今年金筆獎的小說組首獎葉儀萱,以〈印象〉一文,榮獲2022年剛公佈的「青年超新星文學獎」優等獎,連續兩年,中央金筆獎的小說組首獎獲得眾評審的肯定,真是令人歡喜、振奮。


    因此,校園文學獎的作品不僅在校園內傳閱而已,優秀的作品總能跨出校園、傳入城市街巷,在網路上散播開來,抵達更多渴盼故事、期待理解的心靈。很感謝中央大學多年來一直支持著金筆獎的籌辦,培育更多說故事的人,他們終將帶著在校園積累的養分,跨出校園,走向社會。


    寫金筆獎序文的同時,擺放在案頭的則是金筆獎精選集《在微光中》(新詩卷)、《在行走中》(散文卷)與《在空氣中》(小說卷),這三本作品集由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花費不少時日所籌畫和編纂,收錄了四十年來金筆獎的佳作,我的第一篇散文作品也有幸被收錄其中。雖然至今回顧,當年中文系大四的我文筆顯得稚嫩而笨拙,但這是我寫作的起點,至今我還清晰記得當年的評審是誰,而他們的建議和鼓勵,又如何影響著我。


    細讀金筆獎精選集,雖作者仍以生活所感所見為出發點,但串讀起來,不難發現歷史流動其中,時代變遷與觀念異動,皆在字裡行間展現。說到底,這也不僅是中央大學校友們學生時代之作,不妨將之視為賞覽時代與世代變化的心靈浮世繪,這套作品之所以問世,來自於首任人文藝術中心主任李瑞騰教授,他多年來致力於拾掇中央大學的歷史軌跡,近幾年邀集眾多校園寫手,共同出版記憶中大的相關出版品,從重要人物、天文、水文、石碑等多元角度,串起豐厚的中大歷史,其中不忘跨學科的連結,彷彿繪製星圖,一一指認中大亮點。除了金筆獎精選集,《百花川的故事》也於今年夏天出版,李瑞騰主任則在九月「人文藝術中心」所舉辦的「工作報告暨揭牌典禮」,詳細介紹組織改造緣起,當前所為和未來的重要任務,揭牌典禮的記錄過程收入本期電子報。


    除了校園寫手跨出校園,本校中文系的新儒學學術研究,也深具影響力。八月底的「當代新儒學的繼承與開展」盛會,是為了慶祝楊祖漢教授榮退而舉辦的工作坊,由幾位楊教授的學生;也是當今新儒學的重要學者,談楊祖漢教授的學術貢獻,包括對牟宗三學問體系的深入研究、韓國儒學論爭等專著,皆獲學界重視和推崇。會中,楊祖漢教授也分享了多年來的治學過程與心得,其優秀門生一一表達對師長的感恩之情,對楊教授的學術熱忱和辛勤教導印象深刻,如今身為學者和教師的他們,也將這份美好持續傳遞給更年輕的學子。


    談到跨出校園、走向社會,提供民眾更多學習的機會,則是本校崑曲博物館長年的用心所在,藉由各項活動的辦理,發揮社會教育的責任,讓更多校外人士能一探崑曲之美。八月崑博舉辦了紙質文物與繡品工作坊,邀請修復師陳宜柳,介紹紙質藏品面臨的蟲蛀、發霉等問題,分享修復方法,參加學員還事先準備珍藏的紙類(例如老樂譜),由修復師示範如何有效去污,帶領學員製作藏品保護盒,參與學員皆收穫滿滿。除了社會推廣,中文系教授黃思超嘗試將崑博資源與中文系課程深層連結,他今年所開設的「文學、表演與策展」課程,便邀請學生直接進入崑博策展現場,師生通力合作,完成「照花前後鏡:崑曲中的名妓風華」特展,本次人物專訪聚焦於「照花前後鏡」的策展歷程,請黃思超分享崑博教學的想像與實踐,期能挖掘「大學博物館」的更多可能。


    本期電子報也延續上一期的「第三屆百花川詩獎」,介紹了獲獎同學的詩作。他們眼中的百花川,可以從春季走到冬季,也可能充滿了固態、液態和氣態的可能,即使是我們慣熟的景緻,像是松林、松鼠和國泰樹,經過年輕學子的詩句形塑,彷彿又見清新風景。如同金筆獎,百花川詩獎的獲獎的同學來自於各系,可見本校實潛藏著諸多優秀寫手,甚至將他們的專業背景融入詩文寫作中。同樣延續上一期電子報的活動側記,還有「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側寫(下)」,專欄則由高潤清專員所撰寫,他彷彿中央大學導覽員,以蘊含詩意的筆,帶領讀者一一行過校園風景,像松柏亭、百花川松林步道碑等。閱讀的同時,是否腦海也同樣勾勒出我們駐足於此的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