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紙」要好好守護
  • 「紙」要好好守護

    側記「紙質藏品的保存與維護」工作坊
    劉雲奇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陳宜柳修復師為學員講解紙質藏品的類型與維護辦法。(黃思超攝)

     

     

    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今夏很忙碌,除了例行的特展、研究工作之外,今年度獲得文化部「博物館事業補助」計畫,針對館藏文物的調查研究,作為日後提報文化資產的依據,更希望研究的經過與所得能夠有所紀錄,並與大眾分享,因此規劃了四場關於紙質文物與繡品的工作坊。


    第一場工作坊「紙質藏品的保存與維護」,在歷經疫情延宕之下,終於在8月4日於中央大學文學一館304教室舉行,由陳宜柳修復師帶領來自博物館、文物修復、教育、圖書……等等來自各個領域的工作坊學員們,一窺紙質藏品的維護秘辛。


    崑曲博物館所收藏的眾多藏品中,以紙質藏品的數量最為龐大。館長洪惟助教授長期收集曲譜、手抄本、手摺、書畫等文物,其中如著名崑曲藝人沈月泉、沈傳芷父子之手摺及手抄本多達三百餘本。此外,崑曲博物館典藏眾多崑曲名家書畫,亦屬紙質文物。然而,就文物典藏與展示的角度來看,這些藏品也是極為脆弱的。紙質藏品的保存與維護,需要極大的心力,從基本的恆溫、恆濕,以至於光源性質、光照強度,以致展示方式都有許多需要注意的細節,即使在設備最良好的環境下,「展示」本身就可能對紙質文物造成損傷。不僅展示時間須有所限制,展示後的文物,也須回庫進行長時間的休息,才能盡可能延長珍貴的藏品壽命。

     

    面對這些珍貴的嬌客,該如何善待與妥善收藏,便成為崑曲博物館的重要課題。本次的工作坊,便邀請了與崑曲博物館有多次合作經驗的陳宜柳修復師,特地前來中央大學,以「紙質藏品」為核心,說明紙質藏品可能面臨的諸多狀況,並從自身的經驗出發,為學員們介紹多樣的修復案例以及應對措施。


    陳宜柳修復師先簡介了常見紙質藏品的類型,以及基本媒材。正當學員忙著筆記時,修復師切換螢幕畫面,一樁樁「兇案現場」霎時出現。這些「被害者」,各自有著程度不等的損壞情況,如腐壞、浸水、蟲蛀、粉碎、霉害等。修復師也一一說明,面對不同的損害情形時,團隊該如何著手進行修復,舉例來說,蟲蛀的案件在處理上相對困難,修復團隊首先得先進行多次的驅蟲工作,以避免蟲害擴及別處。接著需要判別內容上的損壞,確認是否有文字或是圖樣上的損失,更甚者,紙張已被蛀蟲啃食得十分破碎,文字有可能錯位,影響原始文獻的閱讀。這些都是修復團隊必須仔細注意並且處理的。


    修復師也笑稱,自己當初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實習時,每天有相當多的時間,其實都是在處理這些蛀蟲消化後的排泄物。而團隊在修復過程中,甚至也曾遇過蛀蟲「詐死」的案例。當團隊以為已經殺死蛀蟲,解開文書外包裹的袋子時,蛀蟲又活動了起來,令他們非常頭痛。而面對其他損害,如發霉等等,修復團隊也會根據文物的個別狀況實行不同的修復方式,如調製濃度不等、成分不同的各式藥劑溶液,去慢慢測試是否有效。

     

    在文物修復的領域中,時常會面臨到究竟是要「修如新」還是「修如舊」的討論。陳宜柳修復師說明,文物的修復方向與案主的需求緊密相關。如博物館界大多已有共識,在盡量保持文物的原貌下,去除可能的危害;但部分藝廊或是商界有其商業考量,就會希望修復團隊讓文物的「賣相」看起來更好一些。面對這種情況,修復師也說,修復團隊多會在修復工作開始前,與案主進行多次的溝通討論,盡量使文物得到適當的修復。


    讀到這裡,也許讀者會疑惑,如此複雜的修復工作,真的有辦法在短短一個下午的工作坊內教給學員嗎?修復師指出,文物的修復工作需要龐大的知識基礎以及實務經驗,才能夠順利進行。對於一般人而言,面對紙質藏品可能面臨的狀況,如蟲蛀這種不可逆的傷害,事前的預防絕對勝於事後的治療。而工作坊的後半段,陳宜柳修復師事先請學員們帶了自己珍視的紙質物件,現場示範簡易的清潔方式。現場有學員帶了家中收藏的老樂譜,修復師即利用了磨成細粉的橡皮擦,用手輕繞圈以清除紙張表面上的髒污。除此之外,修復師也帶領大家,針對各自所帶來的物件,利用無酸紙板製作簡易的保護盒。現場學員們仔細丈量、計算尺寸,切割紙板,並在修復師的指導下,順利完成各自的保護盒。


    四小時的工作坊,陳宜柳修復師就有如法醫一般,抽絲剝繭地去研判各種藏品曾經面臨的狀況,接著選擇最適當的方式,使文物盡量在可以被辨識內容的前提下得到保存。但對於脆弱的紙來說,已經造成的傷害終究無法完全復原,不管是對博物館方、或是參與學員來說,修復工程終究是龐大的負擔(更別提可能衍生的費用了)。而日常生活中,我們該如何對待紙質文物?就如同修復師所提醒我們的,事前的善待與正確保存,才是延長文物壽命的不二法門。

     

     

    現場實體教學。(黃思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