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當代新儒學的繼承與開展
  • 當代新儒學的繼承與開展

    慶祝楊祖漢教授榮退
    張力云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大會合影。(儒學研究中心提供)

     

    主持人楊自平教授贈禮予楊祖漢教授。(儒學研究中心提供)

     

     

    為慶祝楊祖漢教授榮退的「當代新儒學的繼承與開展」工作坊,由楊教授的學生——清華大學華文研究所副教授游騰達發起,清華大學華文所與中央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於2022年8月27日(六),假中央大學國際會議廳舉行。


    此次會議不僅為楊教授歡慶榮退,同時也為先生的七秩哲誕暖壽。楊教授為人簡樸、低調,活動僅規劃為工作坊形式,以其門下授業弟子為主要參與者,未公開宣傳、開放與會。會議總共分為四個場次,透過四場不同主題的學術活動,以簡單且溫馨的方式來表達對先生的恭賀與感謝。

     


    傳承與創新


    楊祖漢教授逾四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培育諸多學子,他們對老師的學術觀點與研究成果有深刻的體會與了解。本場次由中央大學中文系楊自平教授主持,並通過東海大學哲學系蔡家和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賴柯助教授以及暨南大學中文系陳繪宇教授所發表的內容,既表現彼等傳承楊老師的學術觀點,復將當代新儒學不斷創新地向前推展。


    蔡家和教授的報告特地點出楊教授對牟宗三先生之學問的熟稔程度是無人能及的,且在對牟先生的思想如數家珍的同時,又能提出自己獨創的見解,對於牟先生的哲學思想有所繼承與發展。賴柯助教授著眼於楊教授近年來對朱子學的詮釋創見,即透過康德Kant哲學來重新詮釋朱子的學說,強調「哲學思辨」亦為成德的必要條件,此一觀點既是對於牟宗三先生批判朱子的成德工夫非是本質性的,而只為助緣工夫一說法的商榷,也是對於朱子是否為「他律道德」的深刻省思。


    陳繪宇教授則著重強調楊教授在韓國儒學方面的研究成果豐碩。她對楊教授的朝鮮儒學之研究成果作了詳細的闡述,一方面說明兩本朝鮮朝儒學的專著(即《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與《從當代儒學觀點看韓國儒學的重要論爭續編》)中,對於朱子學之詮釋觀點的調整與深化;一方面指出楊教授的研究成果,深受當前韓國學界重視,而具影響力。在公開討論時段,游騰達教授簡扼地說明楊教授在明代儒學研究上的成績與值得留意與發展的觀點,中央大學哲學所博士釋如碩法師則提到楊教授在佛學思想方面的造詣。

     


    專題演講:「治學過程與若干心得」


    於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周大興研究員的主持下,楊祖漢以「治學過程與若干心得」為題,發表專題演講,分享其求學過程中的種種經歷與心得感想,藉以鼓勵後進學人持續努力。楊教授提到自己在大學、碩士時期持有大量且固定時間的閱讀習慣,將學術研究工作視為例行公事(routine)的學習經驗,強調日常的積累與對學問的堅持,是從事學術研究最重要的努力。楊教授也提及他年輕時與若干好友一同論學,並創辦「鵝湖月刊社」的經驗,說明在漫長的學術研究路途中,若能有許多好友相互鼓勵、督促,將更能持久,走得更長、更遠。同樣地,楊教授也說道自己在研究之餘,長期舉辦讀書會活動(持續二、三十年的時間),陪伴了眾多年輕朋友學習成長,這也是他引為平生得意之事。


    另一方面,在學術研究方面,楊教授表示自己能夠從事學問研究是拜牟宗三先生所賜,對於牟先生的學術,他是由衷佩服的,通過牟先生的教導與古典文獻的閱讀,慢慢醞釀出自己個人的研究心得,如對朱子的詮釋、對陽明學「四有四無」之說、王弼與郭象的玄理、船山的哲學思想等等。最後,在修養工夫方面,楊教授則是提醒在座的師友注意:雖然我們肯定儒家的性善論,強調正面地挺立道德主體,但對於生命中負面成分的存在,也必須有深刻的了解,如此方能思考出更為詳密的實踐工夫理論。

     


    薪傳與感恩暨「中國哲學的現實關懷與當代應用」圓桌論壇


    第三場次的「薪傳與感恩」,由照片回顧開場,展現楊祖漢數十年來的講學風采,孜孜不倦的論學活動以及對於學生的關懷與指點。接著,由中正大學中文系陳佳銘教授擔任主持人,並由環球科技大學鄧秀梅教授、崇德學院謝居憲教授、中央大學李慧琪教授,以及台灣大學李呂慧鈴博士後研究員,向與會者分享過往受業於楊教授時的珍貴回憶,現場與會者也紛紛述及楊教授的種種言教與身教,在在讓人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懇切教導與無盡的關懷,現場氣氛十分溫馨、動人。最後,由江淑君教授代表全體學生獻上花束與感恩卡片。


    第四場的圓桌論壇,則敦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江淑君教授主持,由復興高中劉桂光校長、臺北市立大學中語系吳肇嘉教授、中央大學劉毅鳴教授帶領與會者一同討論中國哲學的現實關懷與當代應用,劉校長說明他在高中教學現場推動以儒家精神為主體的生命教育,在楊教授的啟發下,落實生命的學問,創造有溫度的幸福校園,幫助孩子們找到未來的方向。吳教授反省量化、數字化的思維與稽核、評量方式,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乃至對人的存在產生負面影響,恐怕導致心靈失溫,淪為莊子所謂「機心」的狀態,唯有重新喚醒主體生命的自覺,才能回歸到質化與量化的平衡。劉教授則談到面對全盤西化的社會現實,如何為中國文化「返本開新」,不僅萃取出思想的精華,更能對當前的公共議題有所回應,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在活動的最後,現場許多受業於楊祖漢教授,現在也多為人師的門生也一一表達自己的感受,除了感謝老師在他們學生時期的教導外,也感念於老師一直勤耕不斷、源源不絕的學術活力,讓人受到感動與鼓舞,以及對學術研究的熱情與無私的付出、奉獻,就如一盞明燈般,為我們指引著方向。

     

     

    楊祖漢教授榮退暨「當代新儒學的繼承與開展」工作坊之宴會。(儒學研究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