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側寫(下)
曾淑梅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第五場:南洋、兩岸、港臺
第五場論文發表,馬來西亞王潤華教授進行線上發表。
第五場由林明德主持,主講人王潤華談論〈我的南洋詩學:變形記〉,王教授提到他要詮釋自己的南洋詩歌,融合南洋多元化、傳統中國文化、馬來、印度和西方殖民地的各種想像,呈現出他寫東南亞與中國人或臺灣人寫東南亞很不一樣的地方。他總結自己的詩學變化和發展路線是「不重複自己」,一直都會往前開拓自己的南洋新世界。討論人李瑞騰建議這篇論文繼續寫下去,尤其是2003年從新加坡國大退休後到臺灣(2011),在桃園內壢元智大學的中語系這段期間所做的事、所寫的詩,把漫長歲月的整個發展最後總清理。
主講人白靈選擇用「牆」,從複雜科學渾沌邊緣之突現現象角度,觀察百年交流史中新詩流變的脈絡和若干現象。他敘述何謂「混沌邊緣」、「混沌現象」、「突現現象」並舉詩人詩作論述宇宙四元關係、無序有序互動組織等,並佐以他繪製的新詩發展流程圖,來討論混沌邊緣與兩岸百年新詩互動交流關係。討論人楊渡以他自己和大陸接觸與交流來補充,特別談大陸的芒克、舒婷、野夫等詩人,從大陸地下詩群看出大陸詩的潛力。
主講人陳智德討論《六十年代詩選》、《七十年代詩選》所建構的臺港現代詩共同體,他首先從「年代」、「觀念」提出對六十年代的兩種界定,進一步討論《六十年代詩選》對香港現代詩的震撼閱讀經驗,接著從「語言」藝術討論《七十年代詩選》,這兩本詩選為台港詩人提供新時間觀帶動的新想像。討論人須文蔚從現代主義在港台並指出葉維廉扮演的台港互動的重要角色,提出幾個問題,例如批判《七十年代詩選》意味著:寫實主義與鄉土派的詩成為新的共同體?香港詩壇的去臺灣化?以及1970年代香港詩壇的轉向等。
第六場:個體化與數位化第六場論文發表,須文蔚教授(左上1)發表、陳徵蔚教授(左下1)特約討論。
第六場主持人封德屏,主講人李癸雲回到基本面看臺灣當代女詩人創作如何鋪展其主體性、自我觀看與思索。研究路徑從榮格「個體化」概念出發,分別舉出洪淑苓和彤雅立詩作為例,說明他們詩作特色,最後將兩人詩作定義,她認為臺灣當代女詩人的出走是更幽微、更具心理意義、更個體化的。討論人鄭慧如從論文「個體化歷程:同化與整合」與「論證是否矛盾」方面給予建議。
主講人須文蔚從「臺灣新詩史的跨越期」、「數位詩開創期的詩人及其特徵」、「臺灣數位詩蟄伏論及辯證」、「數位平台與應用變遷」等面向,並論述三點研究問題與三點觀察對象。討論人陳徵蔚從數位文學幫助傳播內容的載體,帶動創作發展與平台論來論述數位詩人數增加,進而思考讀者人數、品質與作品觸及率的關係,並以印度裔加拿大詩人RupiKaur為例討論數位詩人現象。另外也提出電腦和數位媒體的演進,影像詩中牽涉文學當中的文字是否存在?網路作品是否是一種文字視覺化展現而不是文學是繪畫藝術?等相關問題思考。
第七場:本土建構與生態書寫第七場論文發表。
第七場主持人李敏勇,主講人丁威仁以臺灣新詩的本土建構,討論笠詩人有關本土詩的論述,分別從陳千武、林亨泰、李魁賢的詩學與美學來討論,試圖從三重歷史建構,對「笠」抗衡對象與歷史建構所產生的詩史價值有所討論。討論人孟樊除略述論文基調與史觀,也針對論文內容與圖示一一回應、闡述與提出新的思考。
主講人朱天討論臺灣原住民族詩人的生態書寫,他討論人與物的相互關係,從人的角度去探討抽象的互動關係,並以「利害」、「變化」的視角,提出對生態學角度重新審視。討論人李時雍提出三點建議:從詩人的背景與族群來作差別性討論、出版著作時間點對應的臺灣現實生態發展歷程、回到原族民族本身,從詩語言所存在的世界觀對應到不同族群或生存環境的問題。
主講人陳鴻逸討論「臺灣現代詩碩博士論文研究之回顧分析」,分別論述學位論文搜尋與研究範疇、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學位論文搜尋、汰除基礎與分析取徑、欄位項目之初探分析、引用比率。討論人李欣倫針對論文給予幾點看法,提供了幾個方法學上的支援:關鍵詞、VOSviewer、CiteSpace、Gephi。並建議這篇論文可從社會的特殊性與意義方面論述,例如有多少現代詩的關鍵詞是受到論者矚目,而哪一些是被受忽略的思考層面去探討。
第八場:風潮、實踐、記憶第八場論文發表。
第八場主持人陳鴻森,主講人向陽討論鄉土文學論戰對台灣新詩風潮的影響,將鄉土文學論戰與《草根》連結,找出鄉土文學論戰的源頭。他指出鄉土文學論戰是臺灣文學史重要轉捩點,他發現鄉土文學論戰中有關鄉土、大眾、台灣意識等概念,對1980年代出現的新詩思潮產生深化和廣延的影響。討論人渡也認為這篇論文可與向陽在29歲時發表的論文相互參看,並以一個感想與兩個建議作為回應。
主講人林秀蓉以「歷史記憶再建構」、「國族記憶重現」為兩主軸,回顧解嚴後笠社詩人在野代言的政治詩,目的是見證臺灣歷史中的一次大變革,同時表現抵抗詩學的意義與價值。討論人阮美慧則以六個建議來回應討論。
主講人黃建銘從陳金順成立《島鄉台語文學》的狀況與文學史家對其評論展開論述,從「文學運動」、「詩實踐」兩方面談他的研究發現。討論人呂美親全程用台語報告並使用台語字的簡報來回應論文,針對論文的理路給予建議並敘述她的心得。
在三位主講人論文發表後,主持人陳鴻森教授也敘述他對臺灣詩選編輯視角的一些看法。
線上線下:學習一個新的互動方式李瑞騰教授與工作人員大合照,背後展牆為〈臺灣新詩百年編年初稿〉(楊宗翰編)。
李瑞騰教授在閉幕致詞時說:「我們都在學習一個新的彼此互動的方式,在大型活動幾乎都停止的情況下,我們這次大膽採取線上線下一起來的方式,非常辛苦也很擔心,所幸線上的部分十分順利。」今年是臺灣詩學季刊三十周年,也是中央大學在台復校六十周年,李教授決定回到學院裡來主辦這一場研討會,並非常感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