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戴運軌小行星
  • 戴運軌小行星

    小行星的故事
    林佳樺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戴運軌小行星銘版。

     

     

    2006年10月14日,中央大學天文所助理林啟生及中國廣州中山大學葉泉志,於鹿林天文台發現編號178150小行星,以臺灣物理學家、教育家,也是中大在臺復校的首任校長——戴運軌為名,並計劃在2022年11月19日,適逢中央大學天文所三十週年,舉辦戴運軌小行星頒贈儀式。

     

     

    戴運軌校長。

     


    以「誠樸」自勉的教育之道


    對於中大人而言,戴運軌(1897-1982)校長,不僅是中央大學在臺復校之推手,亦是決定遷校中壢,為未來廣納人才的大家長。戴校長接任中央大學地球物理研究所時,已逾花甲,自覺年歲已大,對草創之臺大物理系猶有責任,是以多番辭謝,最終以一年為期應承中大地物所所長職務,不想竟結下十來年的緣分。


    戴校長與中大之緣還能追溯至大陸時期,1928年國民政府北伐功成,戴校長因而得到前往中央大學,擔任物理學教授的機會。當時中央大學位於南京,離戴校長的故鄉浙江奉化也不遠,他欣然赴任。對於中央大學之優良學風,以及校訓「誠樸」二字猶為深刻。


    長久以來的教育工作,戴校長總是諄諄告誡學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以此求知,何患不成?」透過腳踏實地的學習,樸實刻苦的探討學問,方是「誠樸」之道。戴校長以此勉勵學生,更為自我鞭策,不敢懈怠。


    其後,戴校長受友人所託,轉往金陵大學任教,闊別三十年,又接下了中大復校之重擔,秉著一顆誠摯勤謹之心,為中央大學拓展教育大道。

     


    多方周全中大北遷之策


    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後,戴校長及中大校友們,也都希望繼往開來,於臺灣恢復中央大學大學部,自1962年起,五年間,戴校長與一眾校友為此重大計畫四處奔走,在規劃校園、聘用師資等考量下,有了決定自苗栗北遷的決策。


    然而,遷址問題一波三折,期間戴校長一度面臨地方議會要求更換所長一職,甚至受到不少攻訐、謠言批判。獲得遷往中壢建校許可後,戴校長並不鬆懈,積極於地方機關、校友間斡旋籌畫,由時任財政部長李國鼎、經濟部長孫運璿、教育部長鍾皎光出面協助,在中大地球物理研究所原址,設私立聯合工業技藝專科學校(今國立聯合大學),為苗栗子弟學習進修,提供相應管道,北遷風波方順利落幕。

     


    在求學的路上——明辨、奉獻、自重


    對於教育,戴校長認為國家之國民知識水準高低,取決於義務教育年限長短;而國家之學術文化水準高低,則在於大學教育的普及上。在戴校長一篇論及〈大學生的責任〉一文,點出大學生應當注重的三項發展:其一為判斷力,透過學習、自我修養、閱讀,以平和的態度,明辨是非,不人云亦云;其次為服務與奉獻精神,戴校長以開鑿巴拿馬運河之事例,透過「黃熱病」的研究、發現,繼而推動公共環境衛生之過程,瞭解運用所學,回饋社會之精神;最後,即是「自重」,不可失了氣節,懂得自愛愛人,負責任,盡職責。


    除此之外,戴校長也注意到當時乃至今日,大學教育之隱憂:在於父母所願,非孩子的興趣所在,容易因勢利導,抹煞子女本來個性,父母若生貪慕虛榮之心,缺少彼此瞭解、溝通,則再良好完備的教育,也無法避免無謂的犧牲,以致換得光陰虛擲、一無所獲的結果。


    從戴校長創辦臺大物理系、中大地物所,到今日這兩處系所蓬勃發展,已見其服務奉獻之精神;為了中大遷往中壢之決議,戴校長展現堅定的決策執行能力,不受輿論施壓、打擊,仍然負重前行,為臺灣高等教育紮根。於教學一道,戴校長始終虛懷若谷,勉勵學生亦警醒自身,任由光陰匆匆,歲月如流,他滿懷赤忱、關愛學子之心,正如天上星子,持續守護臺灣。

     


    參考資料
    戴運軌《八十回憶錄》(臺北市:臺灣開明書店,1979)
    賴景義、陳奇夆《中大在臺第一個十年──地物所1962》(中壢市:國立中央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