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從「照花前後鏡」談崑曲博物館的教學可能性
  • 從「照花前後鏡」談崑曲博物館的教學可能性

    專訪黃思超教授
    周欣儒 中央大學中文系

    黃思超教授。(崑曲博物館提供)

     

     

    黃思超是本校中文系的助理教授,也是崑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自2017年崑曲博物館開館以來,積極運用其戲曲專業,投入博物館常設展與主題特展的設計。黃思超今年開設「文學、表演與策展」課程,將學生帶入崑博策展現場,師生合力完成「照花前後鏡:崑曲中的名妓風華」特展,本次專訪將以「照花前後鏡」的策展歷程為主軸,分享黃思超老師對崑博教學的想像與實踐。

     


    一切的開始

    本次特展將主題聚焦在「崑曲中的名妓風華」,源自去年年底藝文中心計畫推出一檔浮世繪展覽。黃思超認為這個題材在設計上有極大的發揮空間,期望崑博能與藝文中心合作,然而若想透過課程與學生一同策展,必須先限定明確的題材範圍,縮減考究文獻的難度,幾番苦思發現,浮世繪中有許多跟名妓相關的作品,這與崑博一直以來的展覽重心一拍即合。

     

     

    「照花前後鏡:崑曲中的名妓風華」特展海報。(崑曲博物館提供)

     


    過去崑曲博物館透過崑曲堂會、戲曲藝術推廣課程等相關活動,在社會教育的平台上大放異彩,但黃思超認為,崑博身處中大校園,如果能與中文系課程做深層的連結,更能發揮其「大學博物館」教學的可能性。


    「至於我個人的部分,也是有一些『斜槓』下的體會。」黃思超表示,自己過去的學習歷程中,對於未來職涯的想像與相關資源不如現在豐富,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踏上與「博物館」深刻連結的工作,在沒有相關經驗的情況下從頭開始學習專業展覽規劃,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去摸索。


    因此,黃思超渴望透過這堂「文學、表演與策展」課程,讓中大學子有機會在求學階段先對博物館策展工作有初步的認知,若在未來從事相關工作,也能從這次的實作經驗出發,以更快速、精確的角度去學習。

     


    在困境中交織靈感


    在進行課程設計之時,黃思超將學生分為「研究組」、「展示組」與「文案組」,由研究組針對崑曲文本如《占花魁》、《桃花扇》等劇目進行故事大綱、名妓角色的整理與分析,再將彙整過的文獻與資料交予文案組編寫展版文案,由展示組將資料轉化成實際的展區構想。


    「如果要說這堂課帶給我的驚喜是什麼的話,我認為是全部!」黃思超笑道。在實際搜索相關展品的過程中,他發現「名妓」這個主題能使用的展品多為戲曲曲目的手抄本,雖然有其珍貴的文物價值,如何透過視覺轉化呈現其內涵卻並不容易。


    然而展覽的輪廓透過研究組精細準確的文本分析逐漸清晰,他們為「照花前後鏡」展覽中的五位女性角色,各自找到了符合其性格與情感的顏色、花卉與曲文,整個策展團隊以此為突破,用「遊賞社交」、「詩書技藝」、「名妓閨房」等不同面向劃分展區,再透過展示組與展場設計師李奇鴻的創意激盪,展櫃得以透過木窗造景、瓷瓶插花與鳥籠等文學意象,營造出崑曲名妓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愛恨情感與生活剪影。

     

     

    「照花前後鏡」展區。(梁俊輝攝)

     

    展區展出許多線裝書與手摺。(梁俊輝攝)

     


    「一個人在思考展覽的時候會有侷限性,但同學在上課的討論會激發出我從來沒有想到過的點子,像這次展覽的標題『照花前後鏡』就是。」黃思超想起,文案組在撰寫第一篇展版標題時,首次使用了《西樓記・倦遊》曲文中「到水雲深處」一句作為標題,自己當初看到這個標題設計時有些茫然,後來卻發現這樣的風格「很抽象卻很有渲染性」,正好切中名妓故事裡在虛幻歡場中追逐真實愛恨的情感色彩,也因此訂定了後面所有展區以曲文為標題的文學風格。

     


    在變化中展望未來

    「我們的佈展跟學生不一樣,我們必須滿足這個館從開始之初到現在整個展出的手法與風格,也因此必須更謹慎的思考關於可行性的問題。」對於黃思超而言,要組織整個班級團隊並一同完成展覽,其實比起過去小團隊的策展模式來得困難許多。


    「尤其是各組之間還是會有資訊差,有時候必須花更多時間在開會整合上面,可是這畢竟是一堂課程,不能把所有時間花費在討論上。」加之佈展期間疫情嚴峻,展示組同學來協助架設展板與文物時,必須在防疫與人力安排間努力取得平衡。


    問及下學期或未來是否會繼續開設「文學、表演與策展」或相關課程,黃思超點點頭,表示他會在分組與展區劃分上重新修正,隨時因應學生的狀況調整課程方向。未來他將繼續完成「台灣崑劇史」的相關展覽,也會配合元宵佳節推出崑曲元宵故事的系列展覽。


    「就想說如果把博物館打造成燈會,感覺也不錯,配合高高低低的燈樓造景,一眼望過去會非常漂亮。」黃思超微笑道,他也期待能把崑博的展覽與產業、藝術教育、當代藝術做串聯,期待未來能夠在崑博看見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

     

     

    參與本次專訪的丁怡文(左)與周欣儒(右)亦是本展的策劃團隊成員。(周欣儒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