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十期 《挺進南北極》編後記
  • 《挺進南北極》編後記

    李瑞騰 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古之所謂「治學」,乃嚴謹問學,探究知識,可以用司馬遷治史之「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來說明其內涵:天人之際即自然現象和人類社會之間相互依存的關係,古今之變即從古到今人類社會的思想和制度之演變,窮究之、通曉之,旨在通過現象以揭示其本質。對於孜孜矻矻的治學者來說,無非是一家之言的建構。


    春秋時代魯人叔孫豹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說,其中「立言」成為古往今來人文思想領域一個崇高的價值命題,影響深遠。但我們今天談治學之「一家之言」,大概很難從那樣的高度來討論,也許就把它轉化成一般性的「自己的見解」吧!如若要著書立說,從資料蒐集、文獻閱讀、安排章節、論證推理、導出結論,有清楚的問題意識、有效的方法運作,不人云亦云、不剽竊、不抄襲,一切以解決問題為依歸。


    研究資料的獲取,一般來說是在圖書資訊系統,或實驗室,但也有必須移/異地進行田野調查。這基本上不分學科,人社領域之人類學與歷史學,自然科學之地科、大氣等,都有必要作田野的工作,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編輯的《挺進南北極》一書,就緣起於遠赴極地調查探索的科學研究。


    原在本校地科系任教的郭陳澔教授和地科系張文和教授等組成北極探索隊,埋地震儀以測冰震;太空系陳映岑教授長時間在南極紀錄第一手光學雷達資料。消息披露以後,媒體頗多報導,我們深深地被吸引,並有了人文的關懷,我們想到了地球暖化、生態浩劫;想到了絕美極地必牽引旅者觀注之目光;想到文學藝術和極地景致相遇將如何呈現其感官之刺激與心靈之震撼。想這些,就造就了這場人文與科學的對話。


    感謝畫家楊恩生、旅行家鄭有利、醫師朱建銘、作家李欣倫接受我們的邀請,在科學家的專題短講之後,用豐富多采的照/影片,帶我們遨遊天涯海角。一整個下午,既有科研理性背後的心靈震盪,又有人文藝術感性創造之外的觀物思慮。當日氣溫偏低,而我們心頭暖暖的。


    因之,我們決定挑戰這樣一本實錄的製作。如所周知,語言表達和文字敘寫之間,存有很大的差異,聲音轉成文字,從逐字稿到流暢可讀的篇章,真不容易啊!為求內容無誤,還是要再次麻煩講者確認;下標、配圖、裝幀等,編輯專業要進來,特別是設計,內情外采要兼顧,我們敬謹從事,力求完美。


    人文藝術中心元年,是中大在台復校一甲子,我們在《百花川的故事》之後,推出《挺進南北極》,說明我們既愛身邊事物,也關心遙遠的天邊景況之變異。我們立足中央,跨域越界,主體永遠貞定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