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八期 植物相伴,尋空隙安放自身
  • 植物相伴,尋空隙安放自身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每年二月,中央大學校園裡的櫻花樹盛開,成為眾人觀景窗裡的主題,粉紅而繽紛的色澤,總讓師生、遊客綻開笑顏。除了櫻花樹,校園裡有眾多樹種、植物,也長年陪伴著我們。

     

    2024年秋,人文藝術中心、總務處與學務處便合辦了「長歌吟松風:中大植物競寫」,後將得獎作品出版為《長歌吟松風:中大植物競寫作品集》一書,書中可見學子們不僅描繪校園植物的盎然姿態,也將個人記憶編寫其中,花、果、枝、葉都是個人青春的美好複寫。

     

    植物的搖曳,不僅透過文字被妥善保存,經由閱讀進入更多讀者的眼瞳,也是藝術家創作的主題。本期電子報介紹藝術家李育貞,以及在中大的「墨光碎片:2024李育貞版畫個展」,此展覽特別著重她在離島駐村時期的創作經歷。根據她在馬祖與金門的在地觀察,從岩石、植物到海水的色澤,都與台灣有很大的不同。她的版畫裡堆疊著藍色與綠色,將離島的山海風景有層次地複印其上,賞覽其畫作,彷彿也走訪了當地地景,感受海風和綠意。在李育貞所開授的「新孔版工作坊」,學員的作品裡都有松鼠,此外也拓印了植物的姿態,包括葉片,挺立的根莖,飽滿的生命力。

     

    校園除了有植物相伴,公共藝術作品也構成校園景觀的一環,本期電子報報導中央大學榮獲文化部第九屆「公共藝術獎」管理維護獎,成為全國公共藝術管理的創新典範,人文藝術中心李瑞騰主任介紹本校公共藝術作品,結合教育與藝術,能提升學生的美學和文化素養,因為從初期規劃、作品安置、落成儀式、導覽服務到清潔維護,皆可見學生團隊大力參與,藉由這個過程強化對藝術品的認同感。

     

    在課程中分享藝術相關實務經驗,也能讓同學認識美術館與公眾經驗。「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課程,邀請了中大藝研所校友、現任職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陳慧盈,分享語音導覽與教育推廣經驗,提到語音導覽著重專業和準確,文案撰稿則需留意專業度和易讀性,填補同學對於在美術館工作的想像空白處。

     

    空白鍵,也可以具象徵意涵,意指停頓、空隙,提供我們更多想像的可能。第三十一屆臺灣國際女性影展便以「空隙Spacing」為主題,影片主題關涉青春、冤案、原爆倖存者、戰爭、難民、土地情感,即便與觀眾的生命經驗有些空隙,但皆帶給觀者思索空間,並從殊異的情感經驗中,找尋安放自身的小空間。

     

    本期電子報介紹兩本書,包括《天上人間 小行星的故事(二)》,以及《邁進——周景揚校長與中央大學》,不僅細數周景揚校長的治校歷程、展示中大在各領域取得的成就,也對中大未來發展有所期盼,為臺灣高等教育譜寫新篇章。

     

    崑曲博物館的活動有兩則,包括第四屆全國大學京崑聯演〈花雅和鳴〉,由中大崑曲博物館主辦,美國紐約國劇雅集贊助,集結九校劇團,以「花雅和鳴」為題,意在彰顯崑曲與京劇的互補之美,也展現傳統戲曲在當代校園的傳承與創新。另一則報導則是「再現經典:《牡丹亭》與《水滸記》」,傳遞了兩對佳偶的愛情故事,也讓觀者沈浸在閱聽的喜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