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八期 語音導覽下的空間敘事:當代美術館及其公眾經驗設計
  • 語音導覽下的空間敘事:當代美術館及其公眾經驗設計

    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
    張媛晴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20241119日,「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課程特邀中大藝研所校友陳慧盈以「語音導覽下的空間敘事:當代美術館及其公眾經驗設計」為題,分享實務經驗。陳慧盈現任職於臺北市立美術館教育服務組,專責語音導覽與教育推廣相關業務,具備豐富的美術館活動籌備與實務經驗。

     

    演講開始前,授課教師導引學生思考美術館的專業分工,特別是語音導覽背後的專業內涵。語音導覽不僅能幫助觀衆深入理解藝術背景,也是展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值得一提的是,北美館是全臺唯一自製導覽語音的美術館,更顯講者職位的獨特性及其經驗的珍貴價值。

     

    李慧盈介紹在不同部門的工作經歷。(張媛晴攝)

     

    陳慧盈以自己曾在高雄市立美術館文宣推廣組、展覽組到研究發展部的歷練,詳細解析美術館運作的架構。她分享展覽繁複的規劃與執行過程,從最初的展覽計畫,到作品借展以及實際布展,每個環節都需要館內各部門的緊密配合,並特別強調,美術館在選擇展覽主題時,不僅需緊扣社會脈動,也要深入挖掘館藏作品的價值,再通過與藝術家或收藏家的合作,豐富展覽內容。

     

    在語音導覽製作方面,陳慧盈以張徐個展為例,介紹創新的對話式導覽模式。這種類似podcast的表現形式,不僅讓觀衆能更直接理解藝術家的創作理念,也為傳統導覽模式注入新活力。她特別提及,雖然語音導覽以口語化、大眾化的表達方式為主,但內容的專業性和準確性仍然是首要考量。

     

    文字撰寫方面,陳慧盈指出美術館特別重視內容的專業性與易讀性之間的平衡。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或策展人撰稿,再經校對、潤稿等,確保文案不僅保持專業水準,也能讓一般觀衆容易理解。對於歷史文獻的考證,美術館也格外謹慎,以維護展館的公信力。

     

    近年來,北美館積極開放198090年代作品,將其轉化為公共資產,便於民眾更近距離地探視早期藝術作品。因應數位時代需求,美術館還推出數位化展覽,包括藝術家線上創作和互動遊戲等創新形式,展現美術館與時俱進的經營理念。

     

    這場專題演講,不僅讓學生深入了解美術館的專業運作,也呈現當代美術館在藝術教育推廣上的創新思維。透過陳慧盈的分享,學生得以一線透視美術館經營的各個面向,為未來投身藝術領域奠定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