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七期 映照性別與歷史的多元視角:2024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 映照性別與歷史的多元視角:2024臺灣國際人權影展

    107電影空間
    蘇子庭 文學院學士班

    2024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以「真相,在路上 凝視,在當下」為題,透過影像探討性別平權、歷史認同與轉型正義,引領觀眾關注全球人權議題。107電影空間精選5部影片於10月放映,聚焦人權與性別議題,期望啟發觀眾對社會現象的深入思考。

     

     

    人權廣角鏡

     

    1015日,影展由知名導演張嘉玲的作品《全面監視》揭開序幕。該片討論數位監控,揭露中國的網路監控和社會信用系統對個人隱私的影響。現場一位來自大陸的交換生分享了其親身經驗,表示日常生活中影響不大,但曾在與朋友的訊息中使用敏感詞匯而遭到後台攔截。這段分享讓觀眾更深刻地感受到網路監控、內容審查機制對個人隱私的衝擊。

     

    1016日的《戰場日記》深刻展現馬立波的戰爭景象,讓觀眾反思戰爭的殘酷。映後座談中,觀眾指出導演使用煽情配樂,認為這對紀錄片捕捉真實情境的意義有所偏離。107電影團隊講者分享該片使觀眾更接近戰爭現實,有助於理解人道危機,有位退役軍人也籍此提出臺灣面對戰爭的準備現狀,讓人重新思考在類似局勢下該如何應對。

     

    1017日《尋找湯德章》的導演黃銘正曾說:「每個臺灣人都應該尋找自己的『湯德章』,透過一個人物、一個事件,甚至一個物件出發,探索歷史。」因此團隊講者映後特別調查觀眾透過什麼方式認識湯德章,其中以臺南「湯德章大道」居多。歷史所蔣竹山教授分享,湯德章紀念公園是全臺唯一以受難者名字命名的二二八紀念地點,並提及影片沒有歷史學者,是透過市井小民觀點來「尋找湯德章」。

     

    蔣竹山教授深入分享他對《尋找湯德章》的觀點。(107電影空間提供

     

     

    性別平權

     

    1022日播映的《小嫉妒》是2023臺灣國際女性影展的閉幕片,特別邀請文學院倪娃法教授進行映後座談。談到法國對兒童拍攝的時長限制,提高了電影的拍攝難度,而為呈現孩子視角,片場人員需蹲下來與小女孩平視,讓觀眾更能產生共鳴。當被問及片中大人未察覺小女孩間的情緒變化時,團隊講者提到,小孩的情感單純,即便偶有嫉妒,也能和睦相處。這種視角也反映了導演的意圖,讓觀眾體驗兒童視角的純真。

     

    法國籍的倪娃法教授特別分享法國電影拍攝的規範與獨特之處。(107電影空間提供)

     

    1024日以芬蘭影片《女性日常》壓軸,討論性騷擾議題。團隊講者探討了「拒絕」在社會和法庭中的表達困難,指出社會對受害者提出「應堅決拒絕」的期望是不合理的,這種觀點反而讓受害者反思自身行為。一位男性觀眾分享影片讓他意識到,女性需時刻保持警覺,而男性無需為夜行擔憂。他認為,比起教導女性拒絕,男性更應學習尊重他人界限。講者也指出影片中暗藏的女性對男性的「物化」情節,讓觀眾思考性別平權不僅關注女性,亦應正視男性在社會中的處境。

     

    為響應性別議題,107電影空間特別參與「愛深耕彩虹生根」性別電影巡迴放映計畫,於1023日播映3部影片,探討精神疾病、同志家庭與性少數群體等議題,映後座談邀請「桃園彩虹野餐日」的公關小P老師與代言人阿本分享。《囚》透過導演馬莉的視角,描繪精神病患在社會與家庭中面臨的生存壓力;《輕鬆搖擺》以同志家庭的男孩為視角,探討青少年的自我認同挑戰;《癡情馬殺雞》描寫性少數群體在追尋愛情中的艱難。小P老師結合自身經歷,引導觀眾探討性別認同、情感流動和陰柔刻板印象等議題,以成長中的霸凌經歷加深觀眾對該群體所面臨挑戰的理解。

     

    1023日「愛深耕・彩虹生根」放映計畫合影。(107電影空間提供)

     

    本年度人權影展藉多元視角的影片,帶領觀眾重新審視自身與社會的連結,試圖打破對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呼籲更多關注與包容,以期人權在未來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