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有花小行星
小行星的故事(二)
紀冠全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中華民國天文學會2022年會員大會暨研究成果發表會」與會者合影。(取自自然科學及永續研究推展中心官網)
2022年9月30日至10月2日,「中華民國天文學會2022年會員大會暨研究成果發表會」於國立中正大學盛大舉行,吸引近200位國內外學者及貴賓參與。大會第三日,學會頒贈第6屆天問獎給朱有花教授,同時國立中央大學將鹿林天文台所發現的第461981號小行星正式命名為「朱有花(Chuyouhua)」,並頒贈「朱有花小行星銘版」給朱有花,表彰她對於天文研究之卓越貢獻。
改變世界的女性天文學家
朱有花。(取自中央研究院)
朱有花(You-Hua Chu,1953-),曾就讀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1975年國立臺灣大學物理系畢業後,於1981年獲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天文博士學位。1981年至1984年分別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與威斯康辛大學擔任博士後研究員。1985年執教於伊利諾大學天文系,2014年歸國後接任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兼任所長,並曾任中華民國天文學會理事長,也是美國天文學會會員。
朱有花的專業領域在行星狀星雲和超新星遺骸等星際物質的觀測與理論,2014年受臺灣中研院感召,毅然回臺為天文界盡一份心力。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在朱有花任內與前任所長合作,參與許多國際研究事務,如電波陣列研究計畫,而國際最大的天文計畫之一,ALMA(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及次毫米波陣列),臺灣更是在其中有長久貢獻,並且建設了接收機前段整合測試中心。
以哈伯望遠鏡觀測的經典天文
在哈伯望遠鏡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色彩絢爛的天文照片,許多美麗圖片的幕後推手便是朱有花。由於在伊利諾大學任教期間曾長期使用哈伯望遠鏡進行研究,因此拍攝許多天文影像,透過後製,就變成現在網路上廣為人知的照片。這些照片非但美麗也提供許多重要的科學訊息,在NGC 3603星雲照片的左上角有一顆藍超巨星,與著名的超新星1987A的前身星相似。
她利用望遠鏡的解析度,了解它的環狀結構。她也曾利用望遠鏡嘗試在超新星殘骸N63A尋找氣泡,這種奇特的現象,能夠讓人一窺星雲之中的奧秘,卻能夠讓大眾滿足對天文的想像。朱有花更主持科技部計畫,利用望遠鏡進行研究Ia型超新星殘骸的起源,並與指導學生合作,於《天文物理期刊》發表成果。
其實利用望遠鏡拍攝影像並非想像中的容易,使用望遠鏡前必須事先提出計畫,並與全球天文學家一起競逐,以2019年為例,只有不到20%的計畫通過,所以爭取到各種計畫都是花費百分百心力進行。朱有花也利用哈伯的資料庫,這30多年來所累積的大量數據,為後輩學者提供許多研究上的資料。這些玄奧的天文照片背後,是朱有花辛勤努力耕耘的結晶,我們在觀賞之餘,不妨可以一起了解宇宙的奧妙。
發展天文、鼓勵適性發展
朱有花長期從事天文研究,對臺灣天文學發展不遺餘力,在探討廣闊的宇宙之間,不是只有個人發展,而是希望能夠帶領臺灣前往國際市場。
以在ALMA科學觀測提案的數據為例,我國提出觀測計畫被接受的比例遠較國際平均值為高。證明臺灣天文研究已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作出了臺灣在電波天文學上成就璀璨,並且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領略天文的有趣,朱有花更是鼓勵所有有志於研究科學的學子,堅持夢想,希望將臺灣推向國際殿堂。
朱有花小行星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