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二期 送來豐盛的藝文祝福
  • 送來豐盛的藝文祝福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我的晨起儀式之一:誦經。誦經結束前,會唸一小段迴向文,將誦經的功德迴向至一切虛空的有情。迴向,就是一種送祝福的形式吧,將美好、溫暖、光明、馨香的百千萬種形式,從近處到遠方,廣佈人間。

     

    今年五月於中大藝文中心開展的「迴相Reflection」特展,便援引「迴向」一詞,以諧音「相」取代,展現個體回返過往之實踐,試圖傳達:今日之「相」乃過去萬象所累積,同樣地,未來之「相」也由今日之造就。此展覽由張玉美策劃,展出八名藝術家之作品,透過藝術家描繪專注於某一時刻、某一場景、某一概念的獨特性,向觀眾傳達個體從往昔抵達此時之軌跡。

     

    同樣藉由藝術展演,回溯過往一路走來足跡的,還有「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課程,此課程由人文藝術中心與通識中心所開設,邀請不同的藝術家,分享傳統藝術之美,以及藝術如何成為回憶家鄉的媒介,在迅即變化的當下,帶領同學迴歷史記憶之相。

     

    不僅視覺,聽覺也會引領觀眾從當下溯返記憶,迴過去之光榮萬象。成立已三十年的台北曲藝團,為中大師生帶來《三十而麗》,透過六段不同類型的相聲表演,讓觀眾彷彿滑進時光的隧道,回首立體而華麗的劇團歷史,憶往經典片段的同時,也想像相聲的新未來,例如人聲與AI結合的諸種新可能。也許未來有一天,當AI發展到極致之際,彼時在場的觀眾們不管身在何處,可能也會突然「迴相」,想及曾有一天(可能是三十年前吧),走進百種聲音交織的中大之夜。

     

    正因藝術家們常涉入歷史之河,我們常可以從他們的作品中,「迴相」歷史,往事並不如煙。如桃園在地藝術家梁廷毓,在個展《食人之界》中,承自「斷頭河計畫」,根據民間耆老的口述,以文字和負片為媒介,帶領觀者回溯往昔原漢衝突的歷史。在107電影院舉辦的「2022-2023桃園城市紀錄片影展」,也藉由十部紀錄片,讓觀眾從「城市剖面」與「追尋之旅」兩個層面,迴遊歷史變遷下的城市記憶、生態關懷、信仰修行、自我追尋等多元主題,邀請導演或影評分享。另外,107電影院影展策劃了「動畫X紀錄片影展」,播放《攻殼機動隊》、《藍色恐懼》和《千年女優》等膾炙人口的動畫,重溫故事。

     

    動畫家藉由繪筆,將未來科幻及舊日情感帶到眾人眼神,藝術家也將經典的戲曲化為舞臺上的表演,讓更多人迴到更古早的記憶之象。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為了推廣崑曲藝術,走出錄音室,將深受聽眾喜愛的「不只是崑曲」節目,帶進中大壢中,讓高中國文「曲選」的《牡丹亭・遊園》,將課本上的文字具象化。讓2023年在校園的師生們,回到青春牡丹亭的情感。

     

    繼續回到更早的中央大學。70年代曾於任教於中大的琦君,2004年應邀參與中大圖書館主辦的「水是故鄉甜——琦君作品研討會暨相關資料展」,聆聽學者們的研究成果。李瑞騰教授籌備一年,2005年成立「琦君研究中心」,當時也舉辦了兩場研討會,迴響熱烈。本期的「大師的椅子」便介紹琦君的生命故事。

     

    今年三月,崑曲博物館舉行美國紐約國劇雅集公開捐贈儀式,崑曲博物館自成立以來,便致力於戲曲傳承和推廣,是為臺灣不可多得的藝術博物館。人文藝術中心李瑞騰教授三十多年來,看館長洪惟助教授,如何從最初為崑曲文化研究於兩岸奔走、交流,再到勞心勞力促成崑曲博物館的創立,其心志令人動容。

     

    於是,當我們在崑曲博物館、中大藝文中心或中央大學任何一間教室裡,享受藝術饗宴、聆聽人文故事時,裡頭都有來自前輩、長者與眾人的祝福,他們的「迴向」,讓我們能回到往昔,迴今日之萬象,想像他們的願望如何抵達了我們豐盛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