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二期 食人之界——梁廷毓個展
  • 食人之界——梁廷毓個展

    田惠心 中央大學中文系三年級

    梁廷毓個展《食人之界》展場。

     

     

    2023314日,梁廷毓個展《食人之界》於本校藝文空間(中正圖書館一樓)正式展出。本展覽由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辦,桃園市政府文化局協辦,還有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及藝術家涂維政的從中牽線。

     

    《食人之界》延續梁廷毓2017年「斷頭河計畫」,呈現桃園、新竹淺山一帶的口傳歷史,重新建構19世紀原漢食人文化的歷史淵源,並藉此史實省思原漢對立下的種種苦難。開幕當日,濃厚的陽光普照大地,展內卻寒意侵人,置身於漢原「食其肉,剃其骨」的衝突歷史中,彷若踏入真實而殘酷的「食人之界」。

     

     

    開幕致辭,左起人文藝術中心李瑞騰主任、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涂維政老師、藝術家梁廷毓。

     

     

    人文藝術中心李瑞騰主任自1980年代起,便深耕於臺灣本土歷史研究,對於梁廷毓整合淺山一帶原住民的口傳文化,並使用負片影像與文字再現食人歷史,重新詮釋生命價值的貢獻,給予高度肯定。透過本次展覽主題,以歷史的角度反思原漢相殘的過往,告訴我們,應當慎重省思、彌補原住民族的傷痕。

     

    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涂維政老師作為此展的牽線人,以藝術家的視野闡述《食人之界》的成因。梁廷毓身為桃園在地藝術家,延續「斷頭河計畫」內容,在影像與聲音的運用上,比之過往更為成熟。藉由過去石門水庫、大溪老街一帶原漢頻繁互動之地作為此展的切片,並將「人」、「亡靈」視作時空的載體以爬梳歷史,讓整個展覽空間,在闡釋現實的同時,亦承載藝術家的主觀意識,以超脫現實之姿,讓觀者重新審視這段罕為人知的歷史。

     

    梁廷毓導覽提及,本次展覽囊括其2018年在桃園众藝術的《番肉考》、〈龍潭、關西地區的「食番肉」記憶〉等展覽與論文研究,相較於此計畫中的其他展演,《食人之界》聚焦在十九世紀末,北臺灣淺山一帶漢原衝突的口傳歷史,自「食番肉」的傳聞剖析族群互動間的血淚與哀愁。

     

    午後,107電影院放映梁廷毓的影像創作《斷頭河影展》,以其20192021年間所創作的〈襲奪灣〉、〈斷頭之河〉、〈襲奪之河〉、〈顱落之地〉、〈斷頭之谷〉與〈槍砲、頭顱與骸骨〉六支短片,作為展覽的延伸,結合該處河川襲奪的特殊「斷頭河」地形,重現當地耆老的記憶,記錄歷史上淺山地帶的族群衝突。此系列影展曾入圍3屆金穗獎學生實驗片,以國、閩、客及泰雅語等語料,建構近百年來不同族群在此地的記憶與歷史觀,從更多元的角度書寫食人歷史的多重面貌。

     

     

    專題講座《國/族邊界的族群關係》由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吳學明榮譽教授(左)與藝術家梁廷毓(右)主講。

     

     

    以此展覽為延伸的專題講座「國/族邊界的族群關係」,於2023420日展開,藝術家梁廷毓再次現身導覽,講者吳學明教授更以社會學與史料的角度深入臺灣的國/族邊界議題,講解原漢間發生的歧視、競爭、通婚等,並強調:「在學習面對國史上difficult past的同時,只有認識並尊重他者的不同,才能真正共構出臺灣的多元族群面向。」

     

    《食人之界》系列活動選材多取自民間耆老的口述,透過口語轉化的文字表達與負片的視覺效果,實際化耆老回憶中不斷流動的五感描述。以原漢間食人歷史作為核心,探究兩者身分環境下的身不由己,而原漢間吃與被吃的關係,正如光與暗的生成,有著無法解套的因果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