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域新里程
專訪文學院首位榮獲羅家倫校長年輕傑出研究獎的林建廷教授
專訪英文系林建廷教授(丁怡文攝)
1932年,時逢中日抗戰,羅家倫就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一職,期間演講〈中央大學的使命〉,立「誠樸雄偉」為校訓,強調大學與民族文化使命的關聯性,對中大發展貢獻匪淺,是大陸時期中大校史任期最長的校長。為紀念其貢獻,中央大學設立羅家倫校長紀念獎學金、羅家倫校長年輕傑出研究獎、羅家倫講堂等設施與獎項,期以羅校長之名,持續推動本校的學術深耕。
英美語文學系林建廷教授是本年度羅家倫校長年輕傑出研究獎的獲獎者,更是本校文學院第一位獲獎的教師。林建廷大學讀外文系,經由相關課程接觸文化研究,從此開始文化研究與英美語文學的跨域學術研究。透過本次專訪,我們將深入了解林建廷跨越學科疆界,開拓文化研究的學術歷程。
深度跨域學習
林建廷的研究領域廣泛,擴及語言、社會、歷史、醫療等方面。他謙虛表示,這並不代表自己在學術上有非常卓越的成就,他說:「若要描述我自己學術研究的特點,則是希望不被既有的學科分野所框架住。」
處理研究議題時,林建廷往往不透過傳統知識的單一領域去進行,而是找出不同領域與學科的知識關聯性,去反省當下知識生產的過程,以及所牽涉到的社會權力變動與歷史關係。
「這不是為了跨而跨,而是這些學術之間有所謂看不見的權力機制在讓這些知識分開。以至於這個知識分開產生的效應,面對社會的問題,就會被分隔化。」林建廷以羅家倫校長身處的五四運動時期為例,羅校長起先接受外文系的訓練,後到美國念歷史哲學,又受到中國經典的影響,他們對知識的追求隱含著一種社會理想,那種社會理想不與他們的知識追求分割,也引領著他們透過跨域深耕學習達成理想。透過反思框架,談論知識生產的權力關係,在跨域之後更進一步扎穩研究根基,透徹釐清各領域間的關聯性。
工作坊與講座的迴響
林建廷致力於學術研究以外,也樂於在各種工作坊與講座中分享學術成果。他特別有印象的一場活動,是於台大社會系辦理的「逃逸中的『密醫』主體與非正式照護勞動之歷史諜影」演講。林建廷認為,密醫是醫療現代性的figure,是醫療現代性發展底下國家跟知識生產下不斷被製造出來,不符合現代的他者,不是一個固定的身分角色,而是牽涉到非常多的權力動態。
醫療現代性內部的矛盾,如何不斷生產借用密醫的figure,卻將他們的歷史消聲於一種敘事化的他者裡,同時仰賴又萃取他們的醫療知識與勞動。這樣的研究角度,讓現場社會學背景的同學感到不安。林建廷解釋,這是因為社會學的訓練是一個分類的過程,他必須透過各種類別劃分去匡列確切研究對象,才能做實證的社會科學生產,也因此與林建廷分享的研究方式產生分歧:「我覺得這個交流有意義的地方,就是他們願意以跨學科的方式認識這個議題。他們的知識訓練也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我認為我的研究方式,也許也提供了他們醫療社會學訓練的啟發。」
教學的熱情不減
林建廷除了在學術上自我砥礪,面對教學更是熱情不減。他透過「跨太平洋研究:帝國與親密性」課程的開設,帶領學生從跨太平洋的歷史與知識角度,去看見美國與太平洋之間的歷史關聯,希望學生透過不同資料文本的對讀研究,去重新理解英文與英文學系的歷史與文化關係。
「跨太平洋研究:帝國與親密性」挑戰了修課同學對英美文學的認知,也驅動學生將視野從單一民族國家打開,去關注跨區域的、全球性的發展。林建廷也表示,他非常鼓勵同學面對這個跨領域的課程挑戰,無須害怕知識量不足無法完成修課,所有研究之深入都是從零開始的。
繁重細緻的課程規劃,與嚴謹多元的研究內容,必然壓縮了林建廷的生活空間,他坦言目前尚未找到很好的平衡點,期盼可以減少老師部分的時數負擔,讓他們在研究的同時,能更好的回饋資源給同學。
羅家倫的歷史承繼
身為第一位文學院的獲獎者,林建廷很高興能得此殊榮,感謝學校對人文領域發展的重視,也感謝英文系與文學院給予廣闊的學術自由空間與研究養分。
「羅家倫是很重要的人文知識份子,這個獎留在文學院也因此具有重要的意義,希望這個獎項的設立,能夠回應羅家倫作為人文知識分子或文學社會改革者的身分與歷史精神。」他也期待往後會有更多文學院的老師、研究者獲得此獎,期盼此獎能實質鼓勵與幫助到這些研究者,進一步承繼、反省與理解過去的歷史遺產。
最後,林建廷也鼓勵學者們秉持著勇敢、堅持的態度進行研究。研究的漫長過程或許會讓人對自我產生質疑,或是受到現實狀況的壓迫與挫敗,也不一定能馬上看到成效,但希望大家能堅持初心,熱衷於最核心關懷的研究領域,亦不被成功的時效性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