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五期 戲偶乾坤掌中握——掌中戲話女妖
  • 戲偶乾坤掌中握——掌中戲話女妖

    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
    林祥麒 中央大學中文系三年級

    人文藝術中心歷年開設通識課程「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旨在培養學生對各種藝術的興趣與認知,體驗不同形式的「美」。本學期課程由黃思超老師主持,安排了一系列不同藝文專業人士進行分享。在2024319日的課程中,特別邀請了五洲勝義閣掌中劇團曾嘉民團長及實踐大學應用中文系的洪瓊芳副教授主講,探討如何將「布袋戲」與西方神話相結合,嘗試呈現一場以東方傳統演繹西方神話的展演。

     

     

    傳統表演藝術展現新美學

     

    洪瓊芳老師分享以布袋戲演繹西方神話故事的經歷。(林祥麒攝)

     

    洪瓊芳老師首先介紹劇情,該劇以「絕色女妖」為題,將海神波塞頓、蛇髮女妖梅杜莎及雅典娜等希臘神話角色進行轉化,賦予東方姓名,並安排一段與情義相關的男生之間的愛情故事。洪老師分享在創作和討論過程中遇到的阻礙和困難,由於布袋戲的劇目幾乎沒有這類主題,因此完成故事架構後,與團長、導演等商議許久,最終將原本的「蛇髮女妖」更改為「絕色女妖」。更名是因為布袋戲傳統上需祭拜西秦王爺,據傳西秦王爺在山上遇蛇遭難,因此避諱講「蛇」,採用「溜」、「草繩」、「小龍」作為替代詞,故將戲定名「絕色女妖」。

     

    此外,洪老師過去主要創作歌仔戲劇本,布袋戲與歌仔戲的不同之處在於布袋戲以操作戲偶為主,戲偶不會有表情出現,劇本上須有更多聲情的變化,以凸顯角色的情緒。以一段戲文為例:「一點仔怪奇,燒燒刺刺/我鼻著伊的氣絲/苦苦甜甜,喜喜悲悲/哪會失理智?/伊是兄弟敢毋是?/是啥人苦創治?/竟然貪戀青竹絲!」戲文增添了不少內心戲和情感變化,為角色和戲偶創造了更多人性表現,同時豐富了戲文的內容。

     

     

    生旦淨末丑,盡在一張口

     

    曾嘉民團長傳授布袋戲的「掌上功夫」。(林祥麒攝)

     

    課程的後半段,曾嘉民團長為同學們講解布袋戲的基本知識。團長特地從南部帶許多戲偶,藉此介紹「生旦淨末丑」不同角色,讓同學們親自操作,透過聲音表達角色的情感、年齡和個性,同時展示操偶的技巧和手法,表現出不同行當的形象。同學對於操偶表演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當天展示的兩尊高大的戲偶立即吸引了眾人的目光,一些同學更表示戲偶的大小遠超出了他們的想像。儘管當天曾團長身體不適,但他依舊毫不失色,以流利的台語表達各種不同形象的聲音。

     

    布袋戲曾風靡一時,但如今傳承、轉化和創新一直是各劇團不斷思考的課題。透過將布袋戲與西方神話結合,不僅達到中西文化合璧之效,同時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美學和議題,拉近了時代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為布袋戲的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