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衝突與合作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日與兒子一起追《排球少年》,以「烏野高校排球部」的高中生為主角,敘述他們從一個不被看好球隊,因為新社員的加入,彼此間從衝突到合作,最後打敗名校白鳥澤排球社,進軍全國大賽。
有追劇經驗的人,大抵也都有「開始看了,就好難停下來」的影集和動畫。為什麼呢?仔細想想,動畫(或任何精彩的影集)中都有不少「衝突」設計,不僅是人我之間的衝突,即使是面對自己,也會產生外在環境與內在需求的衝突、理想與現實的衝突。甚至在非虛構寫作指南教導寫作者,開頭的敘事,就「應該將關鍵角色從他的軌道撞開」,將讀者立刻拋入精彩的敘事網,難以自拔。雖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盡可能避免衝突,但劇中的衝突,卻讓我們想一探究竟,於是就這麼一集一集追了下去。
對於資深導演、也擁有劇本寫作經驗的吳念真來說,劇本和小說的核心關懷也是來自於衝突,他認為寫作不僅是表面的觀察,而是要寫出內心的交會與衝撞,這才是最真實的。這是吳念真在本校大一週會講座「人生走過,皆是風景」中的一句話,曾經,在當下顯示為火燙的衝突,最後皆是回憶中意義深長的景觀,而如何將衝撞化為個人成長的資源,他傳授心法:「與人對話最重要的就是『傾聽』。」傾聽,成為人與人互相理解的關鍵,進一步才有合作的可能。
藉由影音的傳播和再現,我們得以傾聽不同族群的心聲,2024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在中大107電影空間,以幾部電影探討集體記憶與傳播媒介的關係,追蹤原住民族與少數群體如何保留或失去其歷史、神話的口述和物質傳承媒介,關注對故事的詮釋。其中,《月亮・男人》的導演莊麗華,也分享她以「三幕式」手法,建立人物形象、情節高潮以及與外環境的衝突。
本期電子報介紹陳芯宜的紀錄片《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以獨立的戲劇製作團隊「海筆子」過去十多年來的創作軌跡為主題,碰撞,也是「海筆子」是所經營的觀劇方式,刻意模糊舞台與觀眾席的界線,拉近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彼此間有碰撞也有交流。
對於族群歷史故事的記錄,應從校園學子開始培養。黃思超開設的「藝術欣賞與展覽實務」通識課程,便邀請紀錄片導演洪淳修,為本校學生講授劇本結構與角色設計的重點,其中也教導學生依據「三幕劇理論」來觀察劇情中的人物發展。除了大學端,人文議題應向下紮根,讓更多中學生參與。「寫字療疾」展覽去年由國立台灣文學館所策劃,今年本校圖書館則申請「寫字療疾」校園行動展,由中文系大一國文寫作中心邀請中大壢中學生共襄盛舉,通過導覽和講座,讓兩校師生們探究臺灣文學中的疾病與療癒。
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與合作,總能發揮加乘效應,擴散影響力,本期電子報也介紹今年四月在臺大檔案館展出的「黌舍弦歌:大學的崑曲之美」,此一策展由中大崑曲博物館和臺大檔案館共同策劃,將學術研究與豐富史料,以生動的方式呈現,讓大眾認識到兩館的典藏特色。
本期還有2023年國家工藝獎得主、刺繡工藝師兼收藏家粘碧華的特展報導、「福爾摩沙四重奏」(Formosa Quartet)的演出側記,專欄「大師的椅子」則介紹精神分析學派大師佛洛伊德,藉由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我們更能了解自己的內在衝突,尋求和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