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憶這個時代:民族誌影展紀實
107電影空間
詹皓崴 中央大學法文系2024年臺灣國際民族誌影展巡演以「媒介/記憶」為主題,透過影像探討集體記憶與傳播媒介的密切關係,追蹤原住民族與少數群體如何保留或失去其歷史、神話的口述和物質傳承媒介,也關注新興數位媒體對故事詮釋的方式。
影展巡演於107電影空間放映的紀錄片包括的《愛戀排灣笛》、《遇見尚・胡許》、《揹獵物的女人》、《月亮・男人》、《備忘錄》和《印尼移工疫情中的數位社群》。其中三部紀錄片的導演和攝影師親臨現場,與觀眾進行互動。
《愛戀排灣笛》攝影師李中旺映後分享。(施柏如攝)
4月22日,《愛戀排灣笛》映後特別邀請紀錄片攝影師李中旺前來分享。李中旺與《愛戀排灣笛》的導演胡台麗是多年的搭檔,他回顧兩人的相識到合作,是在數位拍攝技術尚未普及、底片攝影成本極高的年代,而自己對排灣族語並不熟悉,對於「什麼該拍、什麼該捨棄」,是隨著時間逐步建立的默契。同時,李中旺也讚賞胡台麗的勤奮與專注,即使在深夜拍攝結束後,隔天預定開拍前,早早就前去訪問族人、進行田調,致力於民族誌紀錄的工作。
《月亮・男人》導演莊麗華映後分享。(施柏如攝)
5月6日,《月亮・男人》的導演莊麗華分享拍攝這部原住民族勞動紀錄片的創作歷程和動機,試圖呈現臺灣原住民在重大建設中扮演重要卻常被忽視的角色。影片不僅展示他們艱苦的工作環境,還反映了社會階層的對比及原住民文化的失落與重建。莊麗華透露拍攝過程中常使用的「三幕式」手法,通過建立人物形象、高潮與衝突的遭遇,最終達成故事的願景,以此方式展現角色的生命故事。
《備忘錄》導演團隊窮山惡水電影小組映後分享。(施柏如攝)
5月20日,於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場場售罄的《備忘錄》放映,邀請導演團隊窮山惡水電影小組分享。紀錄片原名《窗台日誌》,後因審查原因更名為《備忘錄》,對導演來說,這樣的名稱更為貼切,因為記憶的保存是為了對抗權力,「備忘錄」在名義和形式上可達到更好的效果。對談中,導演回應觀眾對人身安全和片子在中國上映的疑問,指出雖然片子無法正式在大型電影院上映,但他們仍然在一些小區進行私下放映,獲得不少有類似經歷的觀眾的正面回饋,尤其是在疫情高峰時期封城和頻繁檢測的時日。
「媒介/記憶」的影展主題,彷彿在告訴觀眾,在這世界上,有那麼一群影像工作者,總是不倦地幫助人們紀錄著各族群的故事,透過影像媒介,將生動的文化記憶,從口述歷史和物質遺產中悄然收集,然後以全新的敘事方式呈現給世人。這些故事不僅是個人的生命轉折,更是整個社群集體意識的鏡像,也探索著全球化時代下,如何以共融與尊重的態度面對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