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的椅子——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張力云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重新檢視個體內在 坦然面對真實自我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取自維基百科)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是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與思想家,也是精神分析學的開創者,著有《夢的解析》("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性學三論》("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圖騰與禁忌》("Totem and Taboo")等。
精神分析的本質
佛洛伊德擔任精神醫生、從事精神分析是在完成《夢的解析》前,專門研究歇斯底里症(hysteria),透過客觀的方式,對個體主觀的認知、觀點與感受過程進行分析;而《夢的解析》的問世,對於精神醫學與現代心理學也造成很大的影響。他透過夢境來檢討「自我」,認為夢所顯示的是自己的顯意識(consciousness)、前意識(preconscious)以及潛意識(unconscious)等不同層次,人在生活中會接收到種種刺激,但這些刺激的內容未必會表現出來,大多數都是被壓抑而關在潛意識中,少部分會透過突破口,也就是從前意識進到顯意識。
潛意識如同前意識之下的未知地帶,使偶爾因心理壓力而突破潛意識地帶的內容得以進到前意識中,夢境是潛意識的活動,也是前意識最薄弱處,因而潛意識負責將接收到的內容進行變形與轉移,並表現在夢境中。因此,佛洛伊德認為夢是表現人壓抑之後扭曲的願望。
人在經驗現實中無法獲得的欲求,會通過夢境的方式曲折的展現出來,他透過許多例子(特別是他本人的夢境)來證明,這些被壓抑的部分與自我認知不同,但卻是我們主觀認知下所不熟悉的自我,而且這些我們不自覺、不願面對者,或許才是我們真實的性格。
除此之外,佛洛伊德以精神醫學的角度,在達爾文主義與經濟學的影響下,建構了一套精神經濟學的系統,來解釋「壓抑」、「童年創傷」以及「遺忘」等,人出生起就得面對衝突,除了外在的衝突外,更要面對自我衝突,需要去戰勝欲望、挫折等,並且透過「自我」與「本我」之間的衝突來釐清自己的本質,面對真實的自己。
佛洛伊德的大師椅佇立於太極銅雕草坪北側。(潘殷琪攝)
個人內省的啟發意義
佛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方法,對於19世紀的人來說,是很劇烈的轉變,在歐洲19世紀流行的個人主義下,佛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方法,讓個體能將向外的關注轉為向個人、向自己的重視與反省。
除了發掘不被自己留意與了解的部分外,對於人的精神結構的系統也從簡約的病人與非病人的二分,轉變為光譜狀的區分,他的精神分析理論不只適用於有精神疾病的人,而是適用在所有的人身上,這種理論除了對於心理學造成衝擊外,更影響到了文學藝術層面與社會層面,甚至能夠說明人類歷史的發展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成因,他以有系統且科學的方法來鬆動理性的自以為是,迫使人去面對人心與現代文明的難言矛盾,因此被世人譽為「精神分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