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大路想像
李瑞騰 人文藝術中心主任2002年,適逢中大在台復校四十周年,中壢市公所和中央大學合作整治中大路,並許中大門矗立於中大路口。門雖設而不禁,則中大與所在之三座屋社區更緊密結合。中大路勝景遠近馳名,良有以也。
2022年,中大在台一甲子矣,中壢區公所有中大路道路及人行環境改善工程之議。由於中大校園環校道路AC路面改善工程剛竣工,中大再添勝景,此時中大路之改善,更令人期待。
原構想是三個設計手法,均有哲理基礎及現實考量,如下:
一、人本友善:
(一)路口安全暢行:路口安全暢行手段,提高行人步行安全性與友善度,包括:(1)中正路路口行穿線退縮、(2)增設巷口處行人穿越道、(3)留設路緣斜坡。
(二)車行穿越道順暢銜接人行道:中大路別墅及幼兒園出入口,車輛橫越人行道通過,造成人車交織頻繁及人行道中斷,計有25處。強化車行穿越道順暢銜接人行道及警示性。
二、人車共存:交通寧靜區,位於大學生活圈,車流量小,周邊為農業區。透過抑制車速手段,如將雙向混合車道寬度縮減至4.5米或是透過減速丘、改變道路線型等等,讓駕駛者減速;拓寬人行道及連續性綠帶,讓步行者感到舒適。
三、水與綠:
(一)設計生態滯留單元/草溝:降低車速及路邊停車控制,可改善小區域的雨水逕流。
(二)打造連續性綠帶:依據環境現況,北側綠帶位於建物側;南側位於道路側。
(三)擴大獨立式樹穴:近中正路路口,中大牌樓及牌誌。
(四)原有木棉保留:中大路路樹為木棉是這條路重要景觀特色,為重要資產。
當初在說明會上(2022年8月2日下午),我提出的書面意見如下:
其三「水與綠」之「生態滯留單元」,請務必考慮未來養護,大不易。過去台灣搞社造,留下許多廢棄的生態池,可為殷鑑。「木棉保留」是對的,惟木棉花落地所造成的環污,可有解決之方?
至於兩個方案(彎道路面、筆直路面,說明、圖示、模擬及平面對照和綜合比較等,皆略),我不贊成彎道設計,不管從美學或實用角度來看,對於中大來說,中大路是大學雄渾氣象的一部份,筆直才是正道。
該計畫指出,中大為「一座被農業區包圍的大學城」。中大路車流量不大,為進入中央大學入口道路,周邊別墅庭院、中大及幼兒園就是嵌塊體;路樹為廊道,將周邊洽溪藍帶、農田田野(周邊農業區土地使用)串連起來,就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中大路具備一條生態街道的潛力。人本道路環境營造不應只是強調人行道,而是以永續都市為目標,建構具安全與適居的道路;而且不只是人本,也應該生態友善,中大路應該是一條會呼吸的生態街道。
中大路為中央大學連接三座屋、中壢區的主要道路,中大十景之一。校門圓環下方,洽溪蜿蜒而過;進校門右方,聽松臺視野寬闊。在環校道路路面改善完成之後,面對積極進行的改善工程,在短暫的出入不便中,中大人能有什麼樣的想像?
(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