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臺、案頭、大眾文化
《西廂記》美術的傳播魅力
賴怡如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舞臺、案頭、大眾文化:《西廂記》美術的傳播魅力」活動海報。(崑曲博物館提供)
由崑曲博物館主辦,徐文琴教授主講、孫致文教授主持的「舞臺、案頭、大眾文化:《西廂記》美術的傳播魅力」於5月26日透過線上平臺熱烈展開。
徐教授是倫敦大學藝術考古博士,專於戲曲圖像研究,在她所研究的《西廂記》版畫中,很細緻地分析了背後的戲曲情節及人物情感。2020、2021年,徐教授分別出版了2本討論《西廂記》的著作:《文本與影像:西廂記版畫插圖研究》與《西廂記版畫藝術——從蘇州版畫插圖到「西洋鏡」畫片》,其中網羅了世界各地博物館的藏品。
《西廂記》作為中國著名戲劇之一,衍生的案頭讀本超過100多個版本,也大量被應用在各式美術作品中,例如繪畫、版畫、瓷器等。《西廂記》本於元稹的《鶯鶯傳》,至王實甫定稿為戲曲作品,歷代版本的演變,也影響了藝術的表現。故事中著名場景如「鶯鶯拜月」、「紅娘請宴」,是許多藝術作品的題材。
從刻本插圖來看,首先會出現的一定是鶯鶯肖像,分為半身像與全身像,表現出當代對鶯鶯的印象。在唐時,鶯鶯被視為不守婦道的蕩婦,故事也是始亂終棄的悲劇結局;到了宋代,開始有文人對鶯鶯產生同情,形象逐漸正面,結局也逐漸成為大團圓的喜劇,繪畫漸有喜悅、明亮風格。
其中影響較大者如《全本西廂記圖》,除了在國內市場流傳,也傳播到歐洲地區,成為藝術壁紙的一種。美術作品較戲曲更不受時空限制,也沒有識字要求,更容易吸引一般民眾,《西廂記》因此成為中國美術史上具有深刻意義和典範作用的作品。
本次講座結合了中央大學的兩個研究主題,一是戲曲,另一則是視覺文化。近2小時的演講中,徐老師由唐宋至近代、由東方至西方,為《鶯鶯傳》的藝術作品做了廣泛的介紹。使聽眾對於《西廂記》的印象,除了文本及舞臺,更擴大到肖像、圖畫和各式陶瓷作品,深刻感受藝術傳播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