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九期 第三屆百花川詩獎 得獎作品(上)
  • 第三屆百花川詩獎 得獎作品(上)

    第一名 中文系 游高晏〈憶甲子—寫在國立中央大學復校六十週年〉

     

     

    我在金陵 第一口呼吸
    睜開眼 望見江南的煙雨 和你緋紅的臉
    著一身青布長衫
    秦淮河畔 槳聲伴著書聲

     

    我成了少年英姿 匹敵京邑的百年學府
    而你 笑瞰沙場 漂橹的猩紅
    牽我 折身西南渝府 以為不過是
    沙坪壩上 一時英雄氣短

     

    卡在將傾的廢墟 站在窗前
    我淚眼婆娑
    你的身影 愈來愈遠 乘火車 飛機 輪船
    消失在海峽深處 霞紅的迷霧

     

    我沒有骸骨 卻湮沒 於一抔黃土的記憶
    夢裡迴還 碎裂的靈光聚攏
    一鍬一鏟 築一個新家 從苗栗 到中壢
    引我的靈我的魂 賦我新的肉體 嫩紅

     

    你種下十萬個希望 搖曳成蔭
    細細秘密 落滿我的衣襟 我的腳邊
    又為我 點一汪碧湖成眸 幾樹流蘇為髮
    繞一川風雨 一川情 掛我的胸前

     

    我終於可以 倚著你伴著你盼著你
    指點經緯 吟誦古今 命名未來
    一甲子的相親
    你的希望我的種子 茁壯成林

     

    訂一枚我的徽章吧 別在你心頭
    拾一粒 最大的塔狀松果 塞進你的行囊
    子子孫孫為憑
    滿世界散播我的種子
    別忘了 回來中央 與我踽踽同行

     

     

    ◆決審評語:

     

    黃克全:


    60年為一甲子,所以詩題「憶甲子」可能不大精確。


    這首詩主體是中大之魂,模擬這中大之魂和中大學子的對話,從曩昔金陵建校一直到播遷來台的過程。沒有什麼敗筆,但也沒有什麼特別的創意表現。這首詩四平八穩,形式、旋律都算佳構。詩的旋律可分兩種,音律和意義本身都自有旋律。

     

    琹川:


    本詩前四段以中央大學歷史為主軸,從南京(金陵)創校進而成為「北北大,南中大」的學術重鎮,及戰亂西遷至重慶沙坪壩,又逢國共內亂戰,輾轉來台,1962年終於在苗栗復校,1968年遷至中壢雙連坡現址。


    後三段寫植樹成林的校園景觀,日夕莘莘學子於此校園中行吟學習,忽忽已過一甲子,最後期許將中大的精神及種子散播於世界各地,並歡迎遊子他日歸返校園緬懷往昔時光。
    整篇內容佳且貼切詩獎主題,結構完整,一路寫來文辭亦優美流暢。

     

    林茵:


    這首詩的起筆極其淺白,卻立刻攫住觀者的目光。詩人右手使用古典的語彙,左手佐以現代的語法,在金陵、煙雨江南及秦淮河畔的搖槳聲及琅琅讀書聲中,以古典的浪漫划開水幕/序幕,分述出屬於個人也屬於時代的懷想。細讀可以看出詩人的用心,「你」是學子、「你」也是流光,「我」的角色則從有形的中央學府昇華為無形的中央之魂。這首彷若情人絮語的獨唱,在緻密的意象針腳編織下,令人目不暇給,可說是餘韻繞樑的佳構。

     

     

    第二名 亞際文化研究學位學程 梁匡哲〈一些樹之合唱〉

     

     

    這一刻,這邊
    和那邊全部都是我。

     

    有天我們連指甲也會充滿著泥土
    我跟你們一樣

    從抵達就開始遺忘
    這個時間的問題

     

    被轉換成意志的問題。我看見
    成群結隊的蒼蠅
    我以為他們走進我的頭髮,便不會離開

     

    他們不懂。他們不懂

     

    是他們使我生成一棵完整的樹,而不是我
    本來就是如此

     

    哪怕你們要求我
    在正直與美任擇其一,我只保持清涼

     

    哪怕有時會累。整個世界
    圍著我跳舞而我環抱

     

    迷失的一切:我也曾與松鼠攀談。
    同時複習來往者的臉相

     

    迎面的越南同學說我聽不懂的語言
    我讓他們張開手臂,他們照做了

     

    這裡真的風大,我很清醒
    對於人類。我不視之為責任

     

    於是終日整理著氣根。
    直至躺著,

     

    蟲害多麼安靜
    我不得不交出我的眼睛

    那時
    請告訴海浪慢一些,再慢一些
    黑夜裡,我在尋找自己熟悉的雙腿

     

     

    ◆決審評語:

     

    黃克全:


    題目是〈一些樹之合唱〉,但內文卻是獨語,似乎不大切題。


    第三段「從抵達就開始遺忘/這個時間的問題」跳接下一段第一句「被轉換成意志的問題」銜接得很好,時間轉換成意志,或意志在時間中轉換。表示生存、樹的生存是意志的表現。整首詩保持著意義的主旋律,其次,斷句也斷得佳。

     

    林茵:


    這首詩詩味非常濃厚,很多句子讓人耳目一新。在形式上,通篇幾乎二行一段,分行與分段多,不過這些段落恰能使主題(合唱)浮現,而使這些段落的安排成為必須;在意義上,整首詩經過轉化擬人,既然是合唱,眾口同聲時,是整體也是個別,我是我、也是我們,我是樹、也是樹林。全詩充滿許多別出心裁的詩句,例如:「有天我們連指甲也會充滿著泥土」、「從抵達就開始遺忘」。「清涼」可視為樹之置身事外,也同時代表樹能遮蔭的客觀現實。全詩意象豐富、譬喻新穎鮮活,使用了象徵及隱喻等修辭手法,文字具有歧義性及延異性,是令人一讀再讀的佳作。

     

    第三名 地科院學士班 柯亞岑〈夜行〉

     

     

    湖面平淡搖晃
    明日和雨水享有衝突
    眼前的自己睜開又闔上
    記憶如潮濕狀態的餅再無生脆潔白
    卻不捨扔到湖裡任魚鵝食去

     

    孤獨興起假扮成赤腳的我行走湖面
    它的無際殘像如它身後懸掛的闐靜
    就那樣擱淺在每日都走到的木橋前
    它們的紋路
    有些距離短小得令我來不及發現,而另一些,我知道
    沒有恆常的擁有

     

    有時會悟了千古月光試圖照耀隙中空曠。
    一座漸漸變矮的橋
    一片偷偷變寬的湖
    以沉默作陪
    空氣這時輕輕醒來
    知道自己在哪嗎?
    「未曾遺憾,只是令自己更加充滿」

     

    月光慢慢、慢慢地隱沒
    隱沒在今夜裡
    殘餘的微弱光芒碎裂或集聚
    以初生的鰓呼吸,尚未有蹄

     

     

    ◆決審評語:

     

    黃克全:


    這首詩破題「湖面平淡搖晃」原本太白、平淡無奇,還好緊接著第二句「明日和雨水享有衝突」——雖然語義隱晦,但「明日和雨水」一虛一實相映,具有詩的修辭法。第二段從第一句「孤獨興起~」到第四句「它們的紋路」也較平淡,還好接著「有些距離短小得令我來不及發現,而另一些,我知道/沒有恆常的擁有」挽救了先前的平淡。「距離短小得令我來不及發現」這語法算是精準的。第三段前五行也平淡,直到最後一句「未曾遺憾,只是令自己更加充滿」這句話的引用、加入,同樣隱晦,但其語調、語境暗喻著自我與他者彼此交流、交換和融合。第四段,即最後一段製造、烘托出某種氛圍。但最後一句「尚未有蹄」我個人認為岔開、有失去全詩濃度的可能。

     

    琹川:


    這首詩以中大湖為背景,抒發個人的心情,湖畔的遊客喜歡餵食湖中之魚,而作者卻將記憶比喻為潮溼狀態的餅 (狀態二字顯多餘可去掉),仍不捨丟掉餵食魚鵝。在明日和雨水,睜眼又闔上的掙扎中,可見是曾經讓他眷戀的時光。


    孤獨的靜夜裡,想像自己赤足行走湖面,那些殘留的影像總是靜靜地閃現眼前,在記憶的波文間,有些細微未被察覺,而察知者亦是無法久留。


    千古之月恆照古今,或許試圖穿過相對如縫隙,照亮了某段時光,默默走過物換星移的遷變。此段後面自問自答的方式顯然弱化了詩句,以空氣自喻感覺亦不夠適切。


    夜行中與自己、與一段記憶對話,在月光隱沒的微光中,結語「以初生的鰓呼吸,尚未有蹄」,留下嶄新的想像空間。

     

    林茵:


    本詩是夜行的過程中,詩人類似獨白的內心感觸,是詩人獨自在夜裡的校園走動時的所見所聞,也是屬於較私己的觀點。細讀本詩,讀者可以感受到詩人感官在甦醒,而這些甦醒,在獨自夜行之下,只能「以沈默作陪」。詩人嘗試在尋常事物上塗敷一層別出心裁的意象、賦予不同以往的意義,而他也的確做到了,因此橋會漸漸變矮,而湖會漸漸變寬,狹窄的隙縫中有空曠處,空氣也會輕輕醒來……,長短句式所造成的跌宕音韻,讓全詩讀來更加動人。

     

    (佳作下期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