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九期 中大在臺復校一甲子的獻禮
  • 中大在臺復校一甲子的獻禮

    百花川的故事
    李瑞騰 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

    1991年我來到中壢的中央大學,三、四年後學校籌備八十周年校慶,找我編特刊。我籌組編輯室,提計畫、訓練學生,以七、八個月的時間,編成一本五百多頁的《中大八十年》,順利在1995年6月校慶前夕出版。


    我從大學時代起進出各種編輯現場,深知要做好編輯工作,必須對於主題相關背景——包含歷史和現實,有清楚的掌握,這和學術研究沒什麼兩樣。我因之而了解三江二江以降的中大之變遷,認識從在苗栗復校到北遷中壢的校園環境及其風景,就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幾次沿百花川踏查,流覽其兩岸景色,也關注學生來去的速度和他們青春的容顏。


    多年以後,我參與了百花川的人文建設:先是東岸美稱「百花川松林步道」的木棧道之落成。當天,輕風拂面,松影晃動,鑼鼓聲中我見證了一個人文景觀的形成。接著,因木棧道迭有損壞,啟動重建工程,我應吳瑞賢總務長之邀,與聞其事,建議導入文學,乃精選10位中大校友各具啟發性的文學佳句,以大理石銘刻,一條理性和感性兼具的文學步道於焉誕生。


    2019年9月,在林沛練學務長的支持下,學務處高潤清專員策畫並執行了「百花川文學步道詩歌朗誦會」,以「詩藝響起,松濤傳頌」為名,邀請近20位詩人來校共襄盛舉,頗有為文學步道竣工慶賀之意,也為即將創辦的百花川詩獎先行暖身,主舞臺就設在步道北段中央的原木平臺上,前面即朱銘太極銅雕草坪,再過去即文學院。在那樣的場景高聲朗讀詩歌,自有一種呼喚天地的豪情。


    2020年6月,首屆百花川詩獎的贈獎典禮也在這裡舉行。獎以百花川為名,寫的當不只是百花,而是美麗校園的萬種風情。其實,這時候我們的百花川計畫也已經展開:在校園人文深耕的行動中,為百花川出版一本專書,始終是我們念茲在茲的願望。然則,那樣的一本書,應該長成一個什麼樣子?我曾有過不同的想像,但隨著相關資料不斷地閱讀,我對百花川的認識一直在加深加廣當中,書的圖像也逐漸清晰,約莫去年年初,我們公開徵求寫作者,那封信有一段前言:


    2021年,我們想敘說關於百花川的故事,完成一本圖文並貌的人文中大叢書。從「溯源」開始,然後在百花川的兩岸尋訪人文蹤跡,景觀與歷史雙寫,儲存中大人共有百花記憶。


    效果並不理想,但來了一位數學系研究生,讓我喜出望外,也讓我改變思路,決定特定對象邀請撰稿,我於是邀請了李欣倫、康珮二位老師,以及先前協助《小行星的故事》、《銘刻與記憶》撰稿的博士生郭惠珍、羅健祐、碩士生林佳樺,以及來應徵的林育萱,編輯會議上另邀請歷史所李力庸老師、水文所錢樺老師和土木系鐘志忠老師參與討論,溯源的部份很需要力庸老師的幫忙,她另找了歷史所碩士生王豫邦來參與。


    再加上人文研究中心的專員鄧曉婷、助理梁俊輝,這就是我們整個的編寫團隊。大體來說,在第二次開編寫會議的時候,我提出的寫作規劃,已非常接近現在的輪廓,當然在稿件的處理和配圖上,我們相當用力用心,前後歷經大約二年,終於完成了這本圖文雙美的人文書,是人文藝術中心成立的第一張成績單,謹作為中大在臺復校一甲子的獻禮。


    本文為《百花川的故事》(桃園: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2022)〈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