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戲之母在中大
專訪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館長 洪惟助教授
周欣儒 中央大學中文系四年級崑曲博物館館長 洪惟助教授。(周欣儒攝)
洪惟助館長於1972年受聘至本校中國文學系,教授詞、曲課程40餘年,秉持著對崑曲的熱愛與學者的研究精神,在中大先後創辦「戲曲研究室」及中文研究所之戲曲碩博班,使中大在戲曲研究領域扎實生根,砥礪成長。2008年,洪惟助館長退休後以特聘教授的身分全身心投入中大的崑曲教育計畫,並於2017年11月成立「崑曲博物館」,使戲曲研究室豐富的館藏得以籍此展覽,並系統性的發揮教育與保存功能。本期專訪將以洪惟助館長推廣台灣崑曲教育的成就出發,一窺洪教授創立崑曲博物館的歷程與展望。
與崑曲相會:崑曲傳習計畫
洪教授表示,受到父親對地方崑腔的喜愛影響,他自小對各種藝術與文學饒有興趣,在進入中大教書之後,才真正下定決心深入崑曲研究。「崑曲是百戲之母,她的音樂藝術表演都是層次最高的。因此每個劇種都想要學習崑曲,但崑曲卻少有人研究,我覺得很可惜,這麼好的一個劇種竟然沒有人做研究。」
洪教授談到,1989年,六大崑劇團到香港演出,他便請了六天假,專程到香港看戲。「我看到了那個專業、感情發揮到淋漓盡致的表演,被深深感動。卻也感覺到這個劇種在台灣快要消失了。」
回台後,洪教授與曾永義等人在文建會與國立傳藝中心的支持下,舉辦了將近十年的「崑曲傳習計畫」,是全台傳習計畫歷時最長的一個。「我覺得不管成不成功就去試試看嘛。」洪教授笑道,在崑曲研究尚不盛行的時代,從零開始固然困難,幸運的是,當時參與計畫的學生與老師,在十年間將崑曲重新帶入校園,台灣的崑曲傳習之路終於在大家的努力下逐漸開展。從戲曲研究室到崑曲博物館
問及創辦戲曲研究室的動機,洪教授強調:「崑曲是『活在舞台上的』,要對崑曲的音樂、舞台、表演都有全面的了解。」過去關於崑曲的相關研究,往往忽略了崑曲中音樂與舞台表演的重要性,若想要將崑曲有系統的保存與傳承,就必須針對這些面向深入研究,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論是空間、專業人員、書籍資源都缺一不可,而研究室的成立正好補足了這一點。
隨著時間推移,戲曲研究室累積了大量的崑曲文獻與文物,洪教授逐漸意識到這些珍貴典藏需要被計畫性的保護和使用,也就促成2017年中央大學崑曲博物館的成立。感動與緣分
崑曲博物館開館近五年,推出許多特色展覽與推廣活動,特展如「綺羅粉黛:崑曲戲服與明清服飾文化」、「筆墨有情:館藏崑曲名家書畫特展」及目前在展中的「照花前後鏡:崑曲中的名妓風華」,更積極主辦「崑曲堂會」、「戲曲藝術推廣課程」等戲曲活動。
博物館珍藏許多富有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的文物,如著名京崑表演藝術家俞振飛先生的「淡藍緞彩繡勾金大折枝花滿花褶子」。洪教授與俞振飛因演講與演出而結緣,曾向他提出可否捐贈一件表演使用的戲服以供戲曲室陳列,俞振飛先生雖未能當即贈與戲服,卻謹記承諾,特託其妻俞李薔華女士在他離世後,將此戲服贈送至戲曲研究室。這件戲服所乘載的不僅是作為文物的歷史意義,更記錄了一代京崑大家至情至性的生命記憶。挑戰與展望
博物館開館至今,除常設展外已完成九場主題特展,如此高強度的佈展,是否會碰到什麼樣的困難與挑戰?洪教授泰然道:「困難當然有,挑戰也不少,但都辦了好幾年了。」崑博雖有基本經費,但想要呈現更完整更精美的展覽,還是需要各界的贊助與協力,值得慶幸的是這些集考究與熱情於一體的展覽,感動了許多崑曲界的學者與表演人員,他們也踴躍支持崑曲博物館的各項建設,讓博物館得以逐漸步上軌道。
然而,除了籌備展覽,每一年的崑曲展演活動都需要消耗不少的時間與心力,洪教授也曾受限於現實因素而萌生是否該放棄。「有時候會想,自己幹嘛做那麼多麻煩的事情,其實如果只是為了錢,我55歲就可以退休啦!可是有些事情總要有人做啊。」對於洪教授而言,為台灣崑曲研究與傳承所付出的汗水,從不以物質金錢為目的,而是帶著熱情與對崑曲之美的嚮往踏實前行,他也期待未來能透過中大繼續推出各種不同的演出與課程,只要還有人渴望欣賞,崑曲將永遠「活」在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