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揣著如光、如水的記憶向前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近日,桃園市文化局來信,請我提供作品中簡短的摘句引文,作為未來桃園文學館空間設計的一環,在這個因緣下,我又重讀過去自己所寫的桃園、中壢地景,例如〈夢中足跡〉。此文描述我在中壢中正路、老街溪附近散步,同時憶往童年時代和成長過程中的中壢記憶:蕃薯市場已非往昔模樣,大時鐘廣場已翻新,更多的是消逝的老巷、商家,以及附著於上的回憶。
隨時日更迭、歷史淘洗,諸多人事物已非昔日模樣,變形或者消失,於是文學、藝術、歷史的任務之一,遂在於保存曾有的溫熱與美好。三、四月間,學者與導演帶領師生復刻眷村故事,包括:黃玉珊、陳堯興合作的紀錄片《念念眷村:文學裡的眷村故事》及映後座談,歷史所教授蔣竹山和法政所李廣均教授談眷村歷史。另一場則是張力教授與向鴻全教授共同主講的「眷村歷史記憶與文學書寫」,透過書展、影像與講座等多元活動,讓眷村往事並不如煙,而仍能鮮明地活在我們的當下。其中,中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向鴻全,曾出版《桃園人》一書,獲得2024年「桃園之聲年度好書」,帶領讀者回顧桃園的人文歷史,召喚記憶中的眷村故事。
桃園,也有豐富的水文歷史,《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訴說大圳與埤塘系統交織形成的綠色生態廊道故事,此一學術觀影會由歷史所、人文藝術中心及云海影像製作共同主辦,本片探討桃園大圳和埤塘系統的地理景觀與文化意涵,讓觀者了解桃園大圳如何孕育、滋養當地的農業和常民生活,提供師生了解這條桃園人的母親之河。映後,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副處長古有順也表示,此片有助於觀者重新認識埤塘與水圳對地方文化與地景生態的形塑,是一部兼具教育、紀錄與反思意義的作品。
無論人文還是水文歷史,抵抗遺忘與冷漠的方式,就是用文字、影像,召喚我們與土地的連結,即使身處資訊洪流的衝擊,我們,揣著如光、如水的記憶向前,向前。
生命不停流逝,日日梳理的髮絲也隱含時光消逝的命題,藝術家施力嘉以髮絲、球燈、木條等媒材,模擬了昆蟲的死亡樣態,作品〈墓〉由外而內遞減的髮絲,濃縮了藝術家對於時間的深度思考。除了〈墓〉,由人文藝術中心主辦、好思當代藝廊合辦的「迢迢」(Endless Road)聯展,集結了七位藝術家,透過水墨、壓克力、衣物、髮絲等多元媒材,詮釋我們所跋涉過的漫漫長路、「迢迢」時光,每個聚光燈下的物件,皆是我們憂傷與溫暖記憶的擬態。
同樣地,我們也可透過文學、舞台等視覺美學,走入浪漫愛的夢中花園。此期電子報中的〈走入夢中花園——崑曲博物館《牡丹亭特展》開展〉一文,介紹崑曲博物館籌辦的《驚夢:牡丹亭特展》開幕茶會,此展由中文系黃思超教授統籌,在本校「Explore教學計畫」的支持下,帶領中文系學生團隊從經典文本中萃取粉紅、粉藍的青春記憶,為經典注入了當代的情感色溫,營造出「走入夢中」的時光長廊。
本期電子報還包括喜劇團的演出作品《今夜無法說相聲之大師來了》、107電影空間春季特映、「陳澄波小行星」頒贈典禮、「長歌吟松風:中大植物競寫活動」頒獎典禮暨新書發表會、「校園開放日」(Open House)報導,以及「大師的椅子」專欄,展現中央大學活潑而多元的藝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