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九期 《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學術觀影會:從圳路回望人文與生態的交會
  • 《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學術觀影會:從圳路回望人文與生態的交會

    歐卉珊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

    《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學術觀影會合影。(歷史所提供)

     

    為深化地方人文關懷與歷史意識,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於2025421日下午1時,在107電影空間舉辦《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學術觀影會。活動由歷史所、人文藝術中心及云海影像製作主辦,校友服務中心指導協辦,邀請多位學者與嘉賓出席,現場氣氛熱絡。

     

    本次放映的紀錄片《桃園大圳 潤澤百年》,長約20分鐘,回顧桃園大圳的百年建設歷程,呈現北臺灣重要水利工程如何改善灌溉條件,促進農業、工業與科技發展,進而形塑地方文化、生態與地貌。影片深入探討大圳與埤塘系統交織形成的綠色生態廊道,彰顯其防洪功能與文化意涵,亦藉此呼應本校桃園學人文教育推廣精神,引導師生從歷史脈絡中關懷土地,深化「愛國、愛鄉、愛土」的公共意識。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副處長古有順致詞表示,紀錄片為桃園大圳百年紀念系列推廣活動之一,旨在爬梳桃園農業發展脈絡與大圳水網系統,讓大眾乃至國際友人重新認識埤塘與水圳對地方文化與地景生態的形塑,是一部兼具教育、紀錄與反思意義的作品。

     

    副校長綦振瀛發表致詞,特別感謝歷史所長期推廣桃園人文歷史,也感謝人文藝術中心的跨單位協力。他強調,桃園農業與埤塘系統的發展,對理解地方歷史與臺灣農業社會演變有深遠意義。埤塘、水利與糧食三者之間的連結,體現了土地與人民的深厚互動,構築出人文與自然共生的歷史場域。

     

    導演余英宗分享紀錄片製作經歷。(歐卉珊攝)

     

    放映結束後,導演余英宗發表〈桃園埤塘的自然景觀與生態環境〉專題講座。他指出,類似紀錄片應納入具人文與歷史素養的專業人士參與製作,以提升影片的學術深度與文化價值。桃園埤塘是人與自然互動的重要場域,如童謠《西北雨》所描繪的,正是埤塘生態的寫照。然而,隨著都市化與世代更迭,這些記憶逐漸淡化。他期盼透過影像召喚文化記憶,連結生態教育與人文情懷。

     

    隨後,元智大學通識教學部助理教授、歷史所所友會榮譽顧問林煒舒,發表〈桃園大圳與埤塘建造、運作與影響〉。他以宏觀視角回顧臺灣農業史中水利設施的重要性,指出桃園大圳與埤塘不僅是工程成就,更是人文社會、農政政策與自然生態交會的綜合成果。他強調,未來的學術研究與教育應更加重視土木工程與人文社會科學之間的跨域對話,透過多元整合,才能完整理解桃園大圳所蘊含的多重價值。

     

    本次學術觀影會不僅是一場紀錄片放映,更是一段結合知識、歷史與記憶的深度體驗。透過影像與講演,與會師生與社會大眾得以順著大圳水脈,回顧桃園百年來的農業變遷與人文演進。歷史不只存於紙本記錄,更流動在埤塘水面與圳路之間,喚起人們對土地與地方記憶的共鳴,留下豐厚且持久的知性感受與情感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