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九期 藝術之路的時空對話——「迢迢」聯展
  • 藝術之路的時空對話——「迢迢」聯展

    曾曉華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陳文逸副校長與藝術家合影。(藝文中心提供)

     

    由人文藝術中心主辦、好思當代藝廊合辦的「迢迢」(Endless Road)聯展,於2025325日正式開幕。本次展覽集結王午、吳昊、卓有瑞、施力嘉、許雨仁、陳芷筠、劉鳳鴒等七位藝術家,透過水墨、壓克力、衣物、髮絲等多元媒材,詮釋「迢迢」主題,試圖在展場空間勾勒緩步行旅的情境與內在懷想,呈現生命旅途中回望與連結的意涵。

     

    開幕活動由中央大學弦樂社以莫札特樂曲揭開序幕,為展場增添藝術氛圍。副校長陳文逸致詞指出,「迢迢」不僅關乎地理、心理與時間的跨越,也呼應世代對話。他特別提及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課題,期盼透過此次展覽與策展人及藝術家共探創作意義。此外,陳副校長分享,30年前曾任藝文中心(舊稱藝文活動工作小組)主任,如今重返熟悉場域開展,對他而言亦是一段「迢迢」人生經歷。

     

    藝術家的「迢迢」旅程

     

    「迢迢」的靈感,源自策展人張玉美的家族記憶。她回憶父親與祖父曾徒步八、九個小時上山掃墓,那段漫長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跨越,也成為兩代人情感修復的契機。正因這段故事,延伸出了本次展覽的兩大子題:「土地」與「家書」。

     

    策展人張玉美為在場來賓導覽藝術家作品。(藝文中心提供)

     

    從展場入口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藝術家王午的長幅作品〈秋林待渡〉。畫面中樹林與荒草交織,逐漸過渡至水澤,呈現如同「迢迢」步行中心境流轉的意象——在變化的景致中,想像起伏,內心與自我或他者悄然對話,展現藝術家在旅途中對自然與人生的觀察。王午另一件以外公形象為靈感的作品,透過摺紙船與毛筆字的意象,細膩描繪回憶與傳承,亦令人深受感動。

     

    施力嘉的作品〈墓〉探討生命流逝與時間痕跡,以球燈、髮絲、木條等特殊媒材,描繪昆蟲被困於陽台吸頂燈後死亡的意象。黑色剪碎的頭髮象徵時間的累積與消逝;觀眾若細看作品,可發現髮絲由外而內逐層遞減。藝術家解釋,人類頭髮日復一日生長,承載著時間,因此髮絲也成為「時間」縮影。作品中方框的設計,代表內心所留存的一部分記憶,即使看似空白,仍蘊含層層歲月痕跡。

     

    藝術與記憶的修復

     

    展覽另一區域展出劉鳳鴒的作品,包括〈其後I〉、〈其後II〉以及〈修補〉系列。劉鳳鴒有長期書寫日記的習慣,她認為人生旅途中無論前行或停頓,皆是一種「迢迢」。作品聚焦於「人與人的關係」,探討可修補與不可修復的情感連結。例如,〈修補〉系列以釘子象徵父親的威嚴與形象,鏽蝕的痕跡暗示時間的流轉,底層則採用舊被單作畫布,衣物經拆解與打結,象徵家人關係的重新串聯。

     

    「迢迢」聯展特別向桃園市立美術館借出典藏——劉鳳鴒〈其後I〉、〈其後II〉。(藝文中心提供)

     

    展覽現場氣氛溫暖而沉靜,觀眾在作品之間緩步移動,感受藝術家在「迢迢」生命旅程中的深情訴說。每一件作品彷彿一道記憶的窗,帶領人們穿梭於個人經驗與集體情感之間,凝視時間流逝與情感交織的軌跡。這不僅是視覺的饗宴,更是一場深刻的藝術對話,引領觀眾在空間與時間的交會處,重新思索記憶的重量與人生的長路,感受「迢迢」背後蘊含的豐富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