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辰為證,筆觸長存——陳澄波小行星頒贈典禮
梁靜法 中央大學中文系碩士生陳澄波小行星頒贈典禮合影。(取自文化部)
2025年4月21日上午,「陳澄波小行星」頒贈典禮於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隆重舉行。這場結合藝術與天文的重要儀式,吸引眾多貴賓蒞臨,包括文化部部長李遠、政務次長李靜慧、臺博館館長陳登欽、中央大學副校長陳文逸、葉永烜院士、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以及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張隆志等。典禮由金曲歌王謝銘祐與臺灣戲曲專家游源鏗共同創作並演出主題曲〈畫一粒星〉揭開序幕,為這場人文與科學的對話增添詩意與溫度。
首顆以臺灣藝術家命名的小行星
「陳澄波小行星」(Chenchengpo,編號661666)是全球首顆以臺灣現代美術先驅命名的小行星,意義深遠。該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的林啟生與美國馬里蘭大學的葉泉志博士於2007年8月6日共同發現,由葉永烜院士提出命名建議,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審核後,於2025年1月正式核准命名。
葉永烜院士介紹陳澄波小行星。(梁靜法攝)
陳澄波小行星直徑約2.2公里,公轉週期為4.63年,預計將於今年6月中旬最接近地球。這顆恆久運行的星球,象徵陳澄波不朽的藝術精神,彷彿一顆恆星,照耀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自2006年啟動「鹿林巡天計畫」以來,鹿林天文台已發現超過800顆小行星,其中近百顆已正式命名,用以表彰對社會、國際、科學、文化等領域的卓越貢獻者。副校長陳文逸表示:「中央大學透過命名行動,致力於紀念對臺灣歷史留下深遠影響的典範人物。陳澄波以畫筆記錄臺灣,其創作深具情感與文化價值,如同這顆小行星,將永遠閃耀於宇宙與記憶之中。」
推動臺灣新美術運動的先驅
陳澄波(1895–1947)出生於嘉義,1924年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留學,並於1926年以油畫作品《嘉義の町はづれ》(現稱《嘉義街外》),入選第7回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是首位登上「帝展」的臺灣畫家。他以細膩筆觸描繪臺灣風景與社會景象,融合中西技法與前衛思潮,拓展藝術表現的可能。
1929年,陳澄波參與創立「赤島社」,該畫會結合臺灣北、中、南地區的傑出洋畫家,致力推動本土藝術發展。1934年,他又協助成立「臺陽美術協會」,該協會成為日治時期最具影響力的美術團體之一,持續舉辦展覽,培養新一代藝術家,對臺灣美術教育與推廣貢獻良多。
1947年,陳澄波因228事件不幸遇害,享年53歲。他的藝術實踐與教育理念,成就其在臺灣美術史上不可抹滅的重要地位。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代表家屬接受小行星銘板表示,基金會將持續推廣陳澄波的藝術精神與社會關懷,讓更多人認識這位畫家的生命故事與其對臺灣歷史的貢獻。
活動同步推出「陳澄波小行星微型展」與「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微型展呈現小行星命名歷程、觀測資料,並與陳澄波的藝術成就進行象徵性對話;百三特展則展出多幅畫作原件,並推出環景實境線上展,觀眾無論身處何地,皆可透過網路瀏覽超高畫質畫作,搭配中、臺、英三語語音導覽,深入體驗其藝術風格與精神內涵。
走揣・咱的所在:陳澄波百三特展。(梁靜法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