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二期 看見台灣,聽見故事
  • 看見台灣,聽見故事

    李欣倫 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在中央大學,科學與人文從來就不是獨立演奏,各譜各的調,而是匯流成一支音色淳美、多音交響的樂曲,無論是學術研究或教學發展,皆可見跨領域的視野融貫,這一期的人物專訪資工系陳慶瀚教授即是一例,雖以理工為其專業,但他同時出版了幾部文學作品,包括《離散對話錄》、《一百個太陽》和《四月麥田》等詩、文集和小說,在〈文學與科學的對話者──專訪資工系陳慶瀚教授〉一文中,可了解陳慶瀚教授的創作過程、創作觀和生命故事,由此也不難理解,今年第一屆的百花川詩獎,具豐富創作經驗的陳慶瀚教授便獲邀擔任其中一位初複審委員,中文系的莊宜文教授和我同時在場,沉浸在陳教授彷彿上天入地採集來的故事之流中。

     

    陳慶瀚教授說:「創作就是說故事。」從說故事的人,到近幾年出版市場火紅的「故事行銷」,顯示出「故事」已成為這個時代/世代的關鍵字,兼具亮點與賣點。中文系助理教授胡川安,學術專業為歷史,也是當今活躍的飲食文化作家,曾編著過十餘本書,今年六月甫出版《京都歷史迷走》,同時也擔任專注於文化、知識和歷史的新媒體「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的主編,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歷史軌跡。他在父親過世後接掌「真善美基金會」,照顧兩百多名喜憨兒的生活,胡川安的個人生命故事,就是跨領域實踐的最佳典範,在〈做一件,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胡川安的斜槓人生〉人物專訪中,胡川安教授除了分享這些多元志業和多重角色,也給予想創新、愛冒險的年輕學子不少私房建議。

     

    這個夏天,桃園的故事也在中央大學拉開序幕,在桃園學者、作家的言談中,編織成歷史、文學和文化交錯的織錦。第十期《桃園文獻》以「文學」為專題,邀請人文研究中心李瑞騰主任擔任主編,探討桃園地域與空間中的文學想像和發展,因此就有了8月12日的「資源整合,發展桃園文學」座談會,桃園市文化局局長莊美秀與大學教授、作家匯聚一堂,就桃園文學、文化的過去和未來發展、在地文學文化資源整合與流通,進行多角度的對話,而李主任也將他與桃園的情感淵源、近三十年來對桃園文學的文史關懷與活動策劃,記錄在本期「觀念」中,從〈我沒有自外於中大所在的桃園〉一文的標題,便可見主任多年來對桃園文學文化的耕耘。

     

    故事,也常常保存於長者口中,等待後輩學子探訪,並將之文字化、影像化,將「故」事帶到不同世代的眼眸中。中央大學USR計畫負責人蘇立仁老師和行者學堂的曹雅涵,帶領學生團隊採集雙連里的老兵與家眷故事,乃深刻的在地關懷體現。除了雙連坡的長者故事,本校師生也關注於屏東農產品生產過剩的議題,在USR「桃海三生──形塑桃園海岸環境與人文發展永續共生計畫」的支持下,業師賴振民帶領跨校學生團隊,暑假時間在線上參與「第一屆亞太青年線上交流網及全球社會創新理念競賽」,在四十組競賽隊伍中,奪得第二名。「銘刻與記憶」則聚焦於國鼎圖書資料館的碑文與收藏,館內所收藏的史料文物,不僅能藉此對李國鼎先生的畢生貢獻有完整了解,也能從中感受台灣過去經濟發展的進程軌跡。

     

    本期還包括兩篇小行星文章,由中文系博士生郭惠珍所撰寫,郭惠珍近年榮獲台灣重要文學獎項,近作〈上去台北〉榮獲今年台北文學獎散文組優等獎,不僅在文學競賽中屢傳佳績,這兩篇小行星的文章也展現了知感交融的特色,除了傳遞知識與資訊,為星星命名這件事本具有浪漫的想像空間。天上星象如何與地上人事互為經緯,天文命名如何與人間故事互相對照,交織成一段段動人的敘事,也始終是人文研究中心推動「小行星的故事」的初衷與信念。在〈鄒族──守護台灣天文研究的支柱〉中,特別介紹台灣南島語族原住民之一的鄒族,他們過去的星星傳說,以及命名後的小行星,如何成為當地人內心深處的依靠,仰望小行星然後許願,被守護的感覺正是幸福的滋味,也是故事在生命中的影響擴散。文章還特別介紹特富野鄒族如何成為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建設的重要夥伴,彼此關係密切,而鹿林天文台是如何從最初的克難鐵皮屋,到當今天文研究和教育之重鎮,由此文可讀出星星的故事從傳說到人間、從守護到教育的美麗軌跡。

     

    另一篇小行星的故事則以空拍大師齊柏林為主角。編號281068小行星由鹿林天文台台長林宏欽與葉泉志,於2006年7月18日共同發現,為感念齊柏林對眾人「看見台灣」的貢獻,遂以齊柏林命名。齊柏林以空拍機之眼,讓全世界從俯瞰視角看見台灣的美麗與哀愁,觀者得以賞覽台灣得天獨厚的壯闊山林,也目睹了過度開發的危機,間接推動國土保育等相關議題的討論。今年8月7日,小行星命名頒贈儀式於新北市舉行,由中大校長周景揚將小行星銘版交至齊柏林的兒子齊廷洹手中,意義重大,因此編輯室討論後,決定以此作為本期封面故事。

     

    這個夏天,我們在中央大學說故事、聽故事,每則故事都提供了新的視角,穿越時空的目光。我們聽科學與文學、星象與人文的故事,以仰望或俯瞰的視角,看見桃園文學的過去與未來,看見發亮的鄒族小行星,看見動人的台灣故事和地方關懷,看見陳舊與嶄新的故事、線索和情節,繼續被你我敘說,被你我編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