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報 第二期 向你述說一個故事
  • 向你述說一個故事

    專訪資工系陳慶瀚教授
    彭意儒 中文系四年級

    資工系陳慶瀚教授。 (莊梓忻拍攝)

     

    創作就是在說故事

     

    「民國47年到67年,那是八二三炮戰延續的戰爭年代,我的童年和青少年就在金門度過。有很長一段時期,我就住在防空洞內,單號砲擊的夜晚,大家擠在狹小的防空洞中,我聽著大人們聊天、講故事、論述事情,後來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創作種子的萌芽。」陳慶瀚教授回憶起戰爭的年代,孩子沒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沒有桌子,僅能在微弱的燈下閱讀;或是伏在坑坑疤疤的水泥地上寫字。即便是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聽故事、讀書、寫字也成為了澆灌陳教授文學天地的重要養分。

     

    對陳教授而言,「創作就是在說故事」,開始進行「有意識的創作」,大約是小四、小五投稿了金門日報,並因此拿到些許稿費。「高中也寫詩,詩跟散文的稿費差不多,但篇幅少很多。」教授笑著說道。創作除了為他帶來經濟上的支援,在社交、學業及工作上也頗有助益。「那時常常幫別人寫聯誼信,有一次沒打聽好,不小心把信寄到高年級的女生宿舍,沒想到對方竟然答應見面了。」那位學姐雖然覺得寄錯信很好笑,卻好奇想知道這封風格特殊的聯誼信作者究竟是誰,所以才會赴約。「後來我同學甚至把那封信抄下來當作範本呢!」

     

     

    藉由文字,在科學領域大放異彩

     

    迫於生活現實,陳教授常常思考如何能多賺些零用錢。除了家教和參加文學獎,在中央大學唸碩士班的他,主動致信給當時臺灣最大代理教科書的東華書局總編,希望能夠幫忙翻譯教科書。主編後來回信邀請陳教授吃飯時說:「我平均一個月會收到五十幾封自薦信,從來沒有回信過,除了你那一封。」寫作對現實生活的幫助甚大。

     

    「對於文學,我其實沒有太多的使命感。我的文字可以幫助我達成生活許多目標,我也從創作得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但我並沒有想過以創作作為一輩子的職業。」對物理有興趣的他,大學沒有選擇文學之路,而是踏進了中大地球物理系,但期間曾主持大風詩社,並多次參加金筆獎得到小說和新詩首獎。

     

     

    人即景致

     

    就讀大學和碩士班間,他喜歡野外地質探勘,喜歡在山間和水畔探索大自然的奧秘。他一邊紀錄地層和岩石探勘,一邊寫下山水的詩作。有一年寒假回金門老家過年,他貼在老家大門的春聯,便是當時在山中寫下的其中一首詩句:內容描述陳教授的陽翟陳氏家族,在金門一千一百多年的歷史,出了九個進士,二十幾個舉人,一百多個秀才。春聯上聯為「山的水色有山的孤傲」;下聯是「水的山影有水的沉默」;橫批「人即景致」。

     

    以理工知識背景為文學創作素材的陳教授,相信不同領域的涉獵,對於文學創作將有莫大幫助。「我喜歡當一個知識叢林的流浪者。」熱愛探索知識,深刻影響著他的創作,創作的載體即文字,至於要承載什麼東西,那就必須依靠他的知識叢林了。「因為有這些知識作為養分,我才有創作的動機。如果沒有,我的文學樹可能早已枯萎了。」

     

    科學與文學既是相依,也是相對,這種矛盾性是陳教授文學創作中關心的主題。他於2013年出版《離散對話錄》一書,得以看見文學與科學對話的最好案例。教授寫了六首機器人感覺詩,其中他最喜歡的是「對話」,他既寫人和機器人的對話;也寫人和詩的對話;也寫文學和科學的對話——

     

    我在你想像之外
    向你述說
    一個故事
    因你無法感知

    也無法到達
    因為
    在你的極大和極小之外

    但我渴盼
    向你述說
    一個歐基里德空間之外
    數值與無意識
    之外的故事

    映射
    調變、控制策略都失效的
    時空維度

    我仍涉過
    臆測的荒原,
    及那險惡的符號叢林
    向你娓娓述說

    你回以巨大的靜默
    無法言說

    你在彼岸


    ——機器人感覺詩之六:對話

    陳慶瀚著作《離散對話錄》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