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三期 開在壁上的花
  • 開在壁上的花

    海島演劇2023人權遊台灣
    田惠心 中央大學中文系四年級

    本次展演座無虛席,開場前報名人數已超過上限。(田惠心攝)

     

    海島演劇2023人權遊台灣《開在壁上的花》,於2023820日(日)在黑盒子劇場演出本年度的最終場。演劇由國家人權博物館與海島演劇主辦,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協辦,劇中以閩南語敘述多位桃園住民在白色恐怖下的生命故事,因此特別在地處桃園的中央大學加設場次,並邀請受難者林秋祥先生之子林一奇先生,議員魏筠等相關人士一同回顧這段過去。

     

    左圖: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開幕致詞;右圖:相關人物分享白色恐怖經歷。(田惠心攝)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開場表示,民族意識在一次次的磨難中生根發芽,縱使光陰遞嬗,先人的意志卻依然盛開在我們的時代之中,期盼藉由此次加映場將刻骨銘心的歷史傳遞給下一代。

     

    《開在壁上的花》首幕以劇中劇的形式演出簡國賢導演的舞台劇《壁》。(田惠心攝)

     

    開場之後,《開在壁上的花》正式演出。場內燈光忽暗,淒涼的樂聲迴盪耳際,呢喃著訴不盡的苦楚。以政治受難者簡國賢在1946年創作的獨幕劇《壁》為楔子,掀開此段歷史的帷幕。舞台上,許乞食一家與錢金利間橫跨了一堵貧與富的藩籬,貧者食糟糠、居無所,但錢金利卻靠著屯糧致富,並藉許乞食之子偷雞食一事,索回許乞食一家所住的破屋,致使許乞食一家三口飲藥自盡。首幕便以劇中劇昭示了《開在壁上的花》中那堵「牆壁」所代表的意義,正如簡國賢對年少時的楊國宇所言「這個世界有很多不公平的事情,你以後就會明白了」一般,「壁」所代表的不只是貧窮與富裕的藩籬,更揭示了時下執政者的失職與民不聊生的慘狀。

     

    簡國賢(左)、林秋祥(中)、楊國宇(右)三人分別遭到警局緝捕並入獄。(田惠心攝)

     

    隨著《壁》大獲好評的同時,臺北市警局卻以「劇中的內容未符合社會需求」為由勒令禁演。簡國賢因此四處流亡,於1954年於馬場町遭到槍決,簡國賢養女的大哥林秋祥也旋即入獄,並於1951年同未婚妻和後來初生的獨子永別。與此同時,在《壁》公演負責打雜的楊國宇亦受到牽連,在一個漆黑的深夜裡,被身著黑衣的警察「請」走,開啟長達十年的牢獄生活。

     

    Oh Danny boy, the pips, the pipes are calling.

    From glen to glen, and down the mountain side.

    The summer’s gone, and all the flowers are dying.

    “Tis you” tis you must go and I must bide.

    ——《Danny Boy

     

    兩道歌聲緩緩響起,迴盪牢籠。楊國宇初入綠島時結識了來自山東的臺灣大學學生于凱,為了安撫彼時不安的楊國宇,于凱傳唱一首《Danny Boy》,成為在綠島服刑之際的精神寄託,因為「奮鬥的血是紅的」,縱使是一次次的嚴刑拷打、思想桎梏,都無法抑制這片土地上勃發的思想,正如楊國宇所言「在綠島每天都被洗腦,但是越洗,頭殼變得愈清楚,愈愛臺灣。」一朵朵鮮艷的玫瑰悄然盛開在高聳的圍牆之上,一如楊逵筆下那朵「壓不扁的玫瑰」。

     

    左圖:楊國賢在獄中學會《Danny Boy》一曲,成為十年獄中生活的寄託;右圖:白色恐怖後多年,林秋祥之子林一奇認祖歸宗。(田惠心攝)

     

    劇末,步入老年的楊國宇歷經回歸社會的不適、林一奇認祖歸宗的感慨,當再次看到《壁》時,已然體悟世界的許多「不公平」,也了悟,即便這堵高牆依舊,但茂盛的思想早已開出一朵朵鮮花。劇畢,便是與受難者有關人士的座談會,分享自身經歷與感受,並宣傳了日後的二二八事件推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