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中大人文藝術報 第三期 大師的椅子——楊振寧教授
  • 大師的椅子——楊振寧教授

    張力云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

    陽光下,位於大草坪旁的「楊振寧教授」大師椅子。(潘殷琪攝)

     

     

    研究不囿於種族國界 不畫地自限

     

    楊振寧教授。(取自中央研究院官網)

     

    楊振寧(Professor Chen Ning Yang1922-),中國理論物理學家,美國芝加哥大學物理博士,曾擔任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北京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榮譽院長等,並著有《基本粒子發現簡史》《讀書教學四十年》、《曙光集》等。

     

     

    楊-米爾斯規範場論

     

    除了與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發表〈弱互相作用中的宇稱守恆質疑〉("Question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Weak Interactions"),於195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外,楊振寧在1954年與米爾斯(Robert Laurence Mills19271999)發表了兩篇文章〈同位旋守恆和一個推廣的規範不變性〉和〈同位旋守恆和同位規範不變性〉,共同創立了「楊-米爾斯規範場論」(Yang-Mills Theory),對於量子物理學界而言,起了至關重要且影響深遠的作用。

     

    「楊-米爾斯規範場論」主要是透過數學方程組(模型),來解釋自然界基礎的力,如引力與磁力,但後來新發現的強力與弱力,卻不能夠用規範場論來解釋,而「楊-米爾斯規範場論」便是想透過建構出來的數學方程組(模型),來描述不同的力,進而得以統一各種力的相互作用,後來在統計模型、量子多體問題、量子可積模型和紐結理論等領域中,都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引領先鋒,培育人才

     

    授予楊振寧「鮑爾科學成就獎」的美國權威機構富蘭克林研究所稱讚其成果,認為楊振寧「對20世紀下半葉基礎科學研究的廣大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給人類對宇宙基本作用力和自然規律提供了理解」;且認為楊振寧所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深遠地重新規劃最近40年物理學和現代幾何學的發展,已經排列在牛頓、麥克斯韋和愛因斯坦的工作之行列,並必將對未來幾代有類似的影響」,可謂讚譽頗佳。

     

    楊振寧曾在演講中說過,他得諾貝爾獎最重要的貢獻,就是幫助國人「改變自己覺得不如人的這個心理」。在這方面,他可謂起到了引領先鋒的作用,他致力於人才培養,希望能啟發年輕一輩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讓他們相信,只要用心鑽研,就有機會在西方科學研究盛行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楊振寧教授」大師椅的銘牌。(潘殷琪攝)

     

    2008630日,由時報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主辦的余紀忠講座,邀請了余英時與楊振寧到中央大學開講,並在校園內設立「余英時書架」和「楊振寧大師椅」,藉以啟迪學子,樹立學習典範。這是中央大學第6位設立諾貝爾大師椅的科學家,楊振寧也是當時六位大師中唯一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在楊振寧大師椅的說明下,不同於其他大師椅,特別加上了「余紀忠講座2008」的名牌,為這值得紀念的盛會留下紀錄。